發展紅色文創 傳播紅色精神
日期:2022-04-2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血脈的重要載體,蘊含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崇高理想追求,彰顯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價值取向,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文化資源。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充分發揮紅色文化資源的資政育人作用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傳承好紅色基因”,“革命博物館、紀念館、黨史館是黨和國家的紅色基因庫,要把紅色資源作為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的生動教材”。紅色文化創意產品是傳播紅色文化最為重要的媒介之一,它通過對革命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傳統紅色精神內核與現代個性表達相契合,貼合廣大民眾尤其是年輕人的需求。如何運用文化創意產品,充分發揮紅色資源的育人功能、賡續紅色血脈是當前革命博物館建設重要的著力點。
目前,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成效顯著,紅色文創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2020年12月10日,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等34家全國紅色博物館及相關領域機構共同成立“紅色文創聯盟”,以產業化思維探討紅色文創發展;一批極具特色的紅色文創產品深入人心,例如契合熱播劇《覺醒年代》的人物和故事原型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青年”系列文創、魯迅博物館系列文創、上海中共一大紀念館立體書文創等。文化和旅游部官網也顯示,上海、河北、北京等多地博物館紛紛發掘紅色資源進行文旅及文創方面的工作。但是,從整體來看,由于紅色文創發展起步較晚,在發展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
一是紅色文創開發資金有待提高,創意有待提升。從資金方面看,博物館自身客流量低,文創投資回報率較低。文創銷售收入是博物館經營收入的一部分,目前經營管理體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紅色文創開發的資金投入。從創新性方面看,目前,紅色文創產品多忽略實用性,缺少對“紅色特質”的把握,由此,需要組建高質量的文創團隊,提升開發活力。
二是紅色文創形式單一,缺少情境式紅色文化體驗。在紅色文化的開發應用中,一些紅色博物館借助5G和VR等互聯網新技術,取得了成功的經驗。如上海中共一大紀念館發售立體書文創,將文字與紙質建筑融合,生動再現了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初的歷史場景,使紅色文化形象化、具體化。相比而言,仍有較多的博物館延續單向性參觀模式,這對于游客尤其是對于青少年群體來說,很難同紅色文化精神產生共鳴,進而較難實現“把紅色精神帶回家”的目的。沉浸式的紅色體驗、立體式的多樣化文創產品更能增強紅色文化感染力,增強游客的紅色情感共鳴。
三是地區紅色資源分布較為分散,傳播渠道單一,未形成集聚特色。若將一個地區內的紅色博物館、紀念館等資源進行整合,形成地域性特色的紅色一元化大主題、多樣化小主題、紅色IP聯合的大格局,將更有利于特色紅色文創的創作,并改善和提高消費者的紅色體驗。
結合革命博物館文創的特殊性,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政策支持,注入市場活力。在文創收入分配、人員配備等方面實施更加寬松的產業激勵政策,提高紅色文創開發積極性。同時,紅色文創開發注重引入市場化運作模式,推行獎勵收入機制,吸引廣大社會群眾參與。在廣泛進行市場調研基礎上,以市場消費需求為導向,將紅色文創精神內核與時代價值相結合,開發出更受歡迎的紅色文創產品。
二是提高對紅色文化的認知水平,加強文創的設計能力。紅色文創開發需要設計者充分了解紅色資源背后的革命思想、歷史文化,創新思維,打造精品,加強紅色文創設計、開發人才隊伍的建設。
三是打造情境式紅色體驗產品,增強紅色情感共鳴。技術發展、時代進步為紅色文創開發提供多角度發展思路。例如,利用VR/AR技術打造沉浸式紅色體驗活動,利用短視頻、長視頻等方式敘述紅色博物館和文創故事,開發“紅色景點+劇本殺”等趣味項目。新媒體、新技術的融合創新,將實現紅色文創的多元化、多樣化發展,帶給參觀者以深層次的切身紅色體驗,加深紅色記憶。
四是拓展傳播渠道。順應互聯網發展趨勢,紅色博物館應積極借助全媒體手段進行網絡化傳播,開創線上文創銷售平臺,通過短視頻等方式宣傳紅色文創產品,形成線上線下互相聯動的傳播布局。優秀的紅色文創能將革命歷史精神與時代價值相契合,更好地發揮紅色博物館的育人功能,激發觀眾的紅色情懷。
(本文系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決策咨詢項目“北京市博物館文創產業發展對策研究”(21JCC017)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