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介與當下文藝理論研究的新嘗試
日期:2022-04-1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媒介與文藝之間的關系,是近30年來文藝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中國學者就試圖從媒介環境學家的理論體系中尋找關于電子媒介影響文學藝術的論述,更新學術認知。進入21世紀,中國迅速跨過傳統電子媒介,進入以計算機和互聯網為基礎的新媒介時代。在此環境下,媒介之于文藝究竟意味著什么?新媒介究竟如何影響了當下文藝的演變?我們應如何深入這些演變的發生層面來探討新媒介環境下的文藝新現象和新問題?這些都是身處這一時代的研究者面臨的重要課題。
考察新媒介環境下的文藝理論首先要從媒介層面尋找研究切入點。一方面,無論是印刷媒介還是電子媒介,都在新媒介系統中找到了自己的作用方式,甚至在媒介技術的助力下,傳統媒介逐漸演變為由計算機和互聯網技術所驅動的新型“傳統媒介”。另一方面,新媒介還產生出超越傳統媒介的新型傳播手段,尤其是無線通信技術與智能設備的聯合應用,使移動互聯網用戶幾乎擺脫了傳統訊息接收渠道的束縛,進一步提升了智能設備的使用價值。也正因如此,在對當代文藝的研究中,研究者應嘗試借鑒和利用更多非文藝學研究方法,結合當下文藝狀況,充分發揮各個學科的方法優勢,從更多視角完善文藝研究。在這一研究理念指導下,對于新媒介環境下文藝理論的研究,我們可以不斷挖掘新的可能,做出新的嘗試。
改變文藝理解方式
數字文學是新媒介環境下產生的重要文藝類型,對它的研究為全面理解當下文藝打開了一扇重要窗口。僅從本體角度理解文藝,已經不能充分把握當下紛繁復雜且變化無窮的文藝形態,因此需要在新媒介環境下重新理解變動不居的文藝生態,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充實文藝理論體系。這需要從以下兩點入手。
第一,應將新媒介環境下的文藝視為一種事件集合體,除了繼續使用過去從本體角度理解文藝生產、傳播、批評的方式方法外,更要嘗試從文藝事件、文藝媒介、文藝圈層等維度對當代文藝進行全面審視。這不僅意味著我們要以更加宏觀且多元的方式來理解當下各種文藝現象和文藝作品,也時刻提醒我們在新媒介環境下理解當下文藝正在成為一件越來越復雜的事情。這種復雜性既體現在卷入當下文藝研究的要素越來越多,尤其是媒介技術、網絡文化等要素,已成為影響文藝研究不可忽視的力量;也體現在文藝闡釋的觀念和類型越來越多樣化,且時常超越文藝本體的范疇。
第二,應嘗試在由新媒介塑造的當代文化空間中理解、闡釋文藝現象和文藝作品。在新媒介環境下,當代文化空間既疊加了過去和現代、社會與文化等多種因素,還將現實世界與計算機所造就的虛擬空間進行連接并充分交融。在研究新媒介環境下的文藝現象和文藝作品時,要超出單一的文化場域和空間類型,以更加寬廣的視域對其進行深度掃描。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當下文藝與新媒介之間的關系,理解新媒介環境下文藝存在方式的改變,以及它如何以跨媒介、跨時空、跨文藝類型等方式完成了自我超越。
拓展文藝研究路徑
在對當下文藝的研究中,尤其是涉及新媒介與文藝的關系時,研究者往往還是遵循傳統文藝學的研究路徑,將媒介作為文藝研究中的一個因素,忽視了計算機與互聯網構建的新媒介對當下文藝的重要影響。但必須承認的是,對生活在新媒介環境下的文藝創作者、傳播者與接受者而言,“數字化生存”已成為幾乎所有人面對的現實狀況。因此,從新媒介角度出發研究當下文藝的發展變遷,已成為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嘗試的研究路徑。隨著這種嘗試的逐漸深入,研究者逐漸認識到新媒介建構當下文藝場域的巨大能量及改變文藝研究路徑的多種方式。可以說,基于對新媒介的認知重新審視文藝研究路徑,既符合當下文藝的發展狀況,也是當今文藝研究者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題。
由于新媒介裹挾的因素與力量比較復雜,其遠超傳統媒介的影響力和作用力也使它超出了單純的“媒介”范疇,因此從媒介視角研究文藝現象和文藝作品,探討新媒介文藝對文藝理論發展的推動作用,往往會產生遠多于純粹文藝研究的理論結果,甚至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遮蔽文藝研究的初衷。例如,有的研究者過于注重新媒介為文藝作品和文藝家帶來的經濟價值,有的則太過重視文藝作品在新媒介環境下獲得的巨大流量,這些都會導致研究走偏。鑒于此,研究者在以新媒介為切入點研究當下文藝的過程中,應時刻保持清醒的理論認知,既要充分理解新媒介及相關理念的現實意義,又要不斷夯實自身的文藝理論根基,尤其是對經典文藝理論的掌握和理解,這是文藝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基本素養。
豐富文藝研究方法
文藝學理論體系的建構史也是研究者不斷加深對于文藝本體的理解、不斷拓展文藝理論邊界的歷史。尤其是在20世紀文藝理論的發展過程中,精神分析學、文化研究等理論也被納入文藝研究中,豐富了文藝學理論體系。而在新媒介時代,來自原本與文藝并無交集的其他學科的諸多研究方法,也正成為文藝理論探索的重要工具,如媒介學、金融學、統計學、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等。在媒介領域,法國媒介學家雷吉斯·德布雷提出了“媒介學”這一概念,用來指稱一種基于媒介的跨學科研究方法。而他闡述的“媒介域”概念則指涉以媒介配置為基礎所形成的文明史分期(《普通媒介學教程》),為新媒介環境下文藝理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啟示。此外,原本屬于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大數據、云計算、AR(增強現實)、VR(虛擬現實)等媒介技術被廣泛應用到文藝作品創作和傳播過程中,同時也成為不可或缺的文藝研究手段。
不僅如此,高度依賴媒介技術的新媒介也形成了具有自身特點的媒介觀。這種媒介觀對依托新媒介存在的幾乎所有內容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和限制,新媒介營造的虛實結合的媒介空間極大改變了文藝研究的場景和條件,因此需要文藝研究者對媒介技術和媒介科學具有較為充分的認知。此外,新媒介及背后的商業實體要求文藝作品在商業價值和經濟效益上有所收獲,因而相當數量的研究者致力于從經濟學角度研究新媒介環境下的文藝作品,如網絡文學點擊率、電視劇播放量、電影票房等。如果片面強調經濟因素對文藝的影響,難免會使研究走偏,但若處理得當,從學術生長的層面來看,這些研究成果在將文藝研究與其他學科進行銜接的同時,也進一步拓展了文藝理論的邊界,豐富了文藝學的內涵。
更新文藝研究理念
近20年來,社會媒介系統完成了由傳統電子媒介向新媒介的轉換,這也為當下文藝帶來了諸多新變。新媒介不僅成為我們日常生活須臾不可分離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為文藝理論研究提供了更多可以選擇的切入點。從更近的時段來看,新媒介開始對中國文藝產生重大影響的時期正與新時代吻合。因此,探討基于新媒介的新時代文藝研究理念也就順理成章。
進入新時代,文藝組織和文藝群體既要積極探索具有鮮明中國特色、中國精神和中國氣派的文藝發展道路,也要結合當下的新媒介環境來完成具有時代風貌的文藝作品的創作、傳播與批評。于是,在新媒介環境下,新時代文藝研究需要面對多樣化的文藝形態、多層次的文藝經濟和多維度的文藝價值。事實也證明,新媒介邏輯與新時代理念的結合正不斷創造出新的文藝研究思路和視角。
更進一步來看,如何把新時代的文化特征與新媒介的發展態勢結合起來,并以此作為當下文藝研究的基本背景,是新時代文藝理論研究亟待解決的課題之一。因此,嘗試建構一種與時俱進的文藝研究理念,是我們考察新媒介環境下文藝理論發展及其核心議題的最終目的。這種文藝研究理念既能回答文藝作品和文藝理論應如何緊密契合時代語境這一問題,也有助于揭示新媒介環境下文藝作品的文化價值、精神價值、審美價值、藝術價值,還能充分利用新媒介的多種優勢不斷提升文藝作品在當下媒介系統中的影響力。當然,建構與時俱進的文藝研究理念需要研究者充分理解新時代文化的發展態勢,同時深入鮮活的文藝生活中,理解文藝在生產、傳播、接受與批評等各階段實時產生的新變化。
新媒介在短短20年間便完成了對傳統電子媒介的超越,并建立起相對穩定的媒介系統和媒介場域。充分理解和把握新媒介環境下文藝的特征,并做出積極的理論探索,將對中國文藝的未來發展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文藝研究者在提升自身理論素養,密切關注文藝動態的同時,也需深化對新媒介的認知,更新文藝研究理念,推動文藝理論研究進一步發展。
(本文系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新媒介時代文藝價值重構研究”(21DWYJ03)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聊城大學傳媒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