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學術研究

        陜西考古博物館完成布展

         日期:2022-04-1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西安訊 (記者 陸航)陜西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中國歷史上有十四個王朝先后在此定都,地下遺存豐富,文化積淀深厚。4月16日,依托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建成的集“科學發掘—保護利用—展示闡釋”三位一體的陜西考古博物館建成并完成布展,將文物與出土背景結合、以考古的視角解讀遺址,講述屬于考古和考古人自己的故事。陜西考古博物館通過一件件文物、一個個遺址,勾勒中國考古和陜西考古的發展脈絡,展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相融并蓄的總體特征,使公眾走進考古、了解考古,與社會共享遺產保護成果,建立起考古知識體系與公眾之間的橋梁,使考古知識不再典藏在象牙塔中。

          

          陜西考古博物館外景 本網記者 陸航/攝

          以考古的視角解讀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

          在中華大地上,考古人以手鏟為工具,一鏟一鏟地將中華文明發展的壯麗畫卷逐一揭示出來。在沒有文字的文明早期階段,考古工作者努力從發掘中找到更多的信息,讓遺跡遺物說話;進入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階段,考古工作者通過考古發掘證經補史,讓歷史更生動鮮活。走進陜西考古博物館室內展廳,常設展覽以“考古圣地 華章陜西”為主題,分為考古歷程、文化譜系、考古發現、文保科技四個篇章,涉及138個項目,展出文物4218組5215件。

          陜西考古與中國考古同步發展。“考古歷程篇”以大量實物和圖片資料展示陜西考古的誕生、發展和成熟歷程,分為三個單元。第一單元《金石稽古 證經崇禮》,講述中國考古學在——金石學階段的積淀過程;第二單元《科學考古 興史救國》,在展示中國考古學誕生的基礎上,著重講述陜西考古的開端——斗雞臺考古,以及因此而成熟的中國考古類型學;第三單元《順應時運 考古揚帆》,以考古項目為依托系統梳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陜西考古的發展歷程,其中不乏半坡遺址、周原青銅器窖藏、秦始皇帝陵兵馬俑坑、法門寺唐代地宮、漢景帝陽陵陵園等著名遺址,還穿插介紹了“大遺址考古”等考古工作理念與方法。

          

          媒體記者探館 本網記者 陸航/攝

          陜西考古博物館以考古學的學科發展為主線,生動展示了考古工作的過程、技術方法、研究思路及成果。“文化譜系篇”以時間排序,展示了陜西境內的考古學文化譜系,分為五個單元。第一單元《舊石器時代》,著重講述現代人的起源以及古人類的交流與遷徙;第二、三單元《新石器時代》《夏商時期》,介紹了陜西境內前仰韶時期、仰韶時期、龍山時期和夏商時期諸多考古學文化和類型的分布范圍、文化特征和代表性遺址;第四、五單元《先周文化》《周原遺址》系統介紹西周文明之前先周文化的類型劃分、文化特征和代表性遺存,全面總結60余年來周原遺址的考古收獲,并設置了賀家車馬坑特展,將整體搬遷后的車馬坑陳列在展廳內。另外,文化譜系篇還穿插介紹動物考古、植物考古、體質人類學等考古學分支學科。

          

          整體搬遷后的周原遺址賀家銅輪牙車馬坑 本網記者 陸航/攝

          作為文物大省,陜西在歷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上表現不俗。“考古發現篇”也按時間順序,歷數陜西考古各時段重要發現,包括三個單元,第一單元《探源文明 構建先史》,重點展示楊官寨、蘆山峁以及石峁三個都邑性遺址,再現史前時期文明輝煌;第二單元《尋蹤帝國 盛世再現》,介紹陜西境內豐富的秦、漢、唐文化遺存,包括都城、帝陵、貴族及平民墓葬等內容;第三單元《追跡古都 陶冶風雅》,介紹“王氣黯然后”的陜西社會,重點展示士人生活如呂氏家族墓園、瓷業發展如耀州窯等內容。

          

          石峁遺址出土的陶鷹 本網記者 陸航/攝

          科技考古在信息技術、生物工程、對地觀測等相關學科的幫助下,解決了傳統考古無法解決的諸多問題,在考古勘探、年代測定、動植物及人骨分析、陶瓷與金屬器物研究等方面拓展了考古研究方法。“文保科技篇”主要分為陜西文物保護工作發展階段、陶瓷器保護修復與制作工藝研究、青銅器保護修復與科學研究、實驗室微觀發掘、壁畫的保護修復與研究、法門寺出土紡織品文物的保護修復、北方出土漆器的保護與復原研究等七個單元,展示了近年來陜西文物保護事業取得的長足發展。

          

          展示劉家洼遺址部分場景 本網記者 陸航/攝

          以陜西豐富的文物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基礎,陜西考古博物館運用考古學科的邏輯、博物館的語言,以陜西考古成就繪制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兼容并蓄的“基因圖譜”。陜西考古博物館總建筑面積36000余平方米,主要建筑包括博物館樓、綜合管理樓、考古研究樓、文保科技樓、公眾考古樓、后勤保障樓等,充分滿足陜西省考古研究院與陜西考古博物館“院館一體”的辦公需求。其中,博物館本體建筑總面積10700余平方米,展陳面積5800平方米,包括常設展覽和臨時展覽兩部分。常設展覽為陜西考古史基本陳列,以陜西考古的發生、發展折射中國考古學的歷史和未來方向,達到向公眾普及考古學常識的目的;臨時展覽主要用于展示最新重大考古發現和專題研究成果。另有室外展陳區域10000平方米,分為歷代磚砌、石刻文物、陶瓷標本等專題展示區。公眾考古中心 包括多功能報告廳、室外模擬考古區域等功能區,通過舉辦公眾講座、學術會議、考古互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公眾提供參與考古、體驗考古的平臺。

          中國考古自誕生之日起就肩負著探索中華文明起源和形成發展路徑的重大使命。新建成開放的陜西考古博物館是集考古發掘、科學研究、文物保護、教育展示為一體的大型博物館。肇端于20世紀30年代寶雞斗雞臺的考古發掘,為陜西考古事業奠定了基礎,錨定了方向。新中國成立后,中國考古事業迎來真正的歷史發展機遇。作為文物大省、考古重鎮的陜西,在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幫助下,率先成立省級考古研究機構。1958年10月,陜西省考古研究所應運而生,主要承擔陜西省境內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和研究任務。今天,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已經成長為全國規模最大,學科體系完備、人才梯隊合理、科研設施先進的集考古發掘、文物保護為一體的省級文物考古科研機構。接連涌現的一系列重大發現,從早年的藍田猿人、西安半坡、寶雞周原、秦始皇陵兵馬俑、法門寺、漢陽陵等,到“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以來的神木石峁、延安蘆山峁、高陵楊官寨、寶雞周公廟、漢唐帝陵等27項入選考古遺址。依托重大考古發現,陜西先后建成了半坡、兵馬俑、法門寺、漢陽陵、梁帶村等一大批蜚聲中外的博物館和遺址公園,也成為展示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歷史脈絡、展示中華文明輝煌成就的重要載體,為推動學科發展與進步,繁榮文化事業,助力經濟作出突出貢獻。

          創建世界一流考古研究機構

          近代考古學18世紀末起源于西方。當西方學者在埃及、兩河流域、希臘、意大利、土耳其等地大肆挖掘并取得一個又一個轟動世界的發現時,中國田野考古尚未起步。然而,一百多年來,經過幾代考古人接續奮斗,中國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為中華文明的永續傳承貢獻了學科力量。當前,中國考古迎來了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期,更迎來了學科發展的歷史新機遇。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長、陜西考古博物館館長孫周勇表示,中國考古已經有百年歷史,教育、科研、管理自成體系,隊伍龐大,田野發掘點遍布廣袤大地,遺址時代縱貫萬年,出土文物標本數以億計,研究成果汗牛充棟。中國考古的百年耕耘和陜西考古的六十年積淀共同促成了陜西考古博物館的建成開放。建設陜西考古博物館是陜西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和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系列講話精神的具體行動,也是“十四五”期間陜西省完成的第一項重大文化工程。為了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考古工作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推動陜西文物考古事業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完善全省考古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國家文物局將與陜西省人民政府簽署《世界一流考古機構共建協議書》,將在學術研究、成果展示、人才培養、基礎建設等方面共同推進,協同將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共建成為“世界一流考古機構”。

          據介紹,陜西考古博物館的建設是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標志性事件,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系列講話、國務院關于加強文物工作的相關決策部署的重要舉措,基于新時期考古工作的新使命、考古學科發展的新趨勢,通盤考慮陜西文物考古事業的現狀與未來,服務陜西經濟社會發展而做出的一項重大決策。考古博物館理念的提出,是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優化提升科研管理水平、改善文物存儲環境及研究設施、更好服務社會的一種有益探索;是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的一種有效途徑;是連接世界考古研究、促進學科發展的一個前沿平臺;是全面提升田野考古、文保科技研究等領域的一種保障;也是省級考古研究機構科研管理提升及未來發展的一種必然趨勢。陜西考古博物館新成立的“四個中心”涵蓋考古研究、科技保護、綜合管理、公眾考古等方面。

          考古研究中心將以區域考古、片區考古、基地+等全新方法和理念做好陜西全省考古工作,以研究引領發掘,以發掘推動研究,同時積極承擔向博物館“輸血造血”任務,向公眾展示最新考古發掘和研究成果;科技保護中心以先進、齊全的設備和技術手段,對具有陜西省特色的金屬、絲綢、壁畫等文物開展保護修復研究,部分工作區域向公眾開放,游客可通過透明的工作間看到文物的保護修復過程,加深對文物保護工作的理解;綜合管理中心服務科研、大力推進科研,穩步推進院館各項工作步入高質量發展新階段;公眾考古中心包括多功能報告廳、室外模擬考古區域等功能區,通過舉辦公眾講座、學術會議、考古互動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為公眾提供參與考古、體驗考古的平臺。

         

          

          陜西考古博物館公眾考古中心 本網記者 陸航/攝

          “百萬年的舊石器遺存揭示了人類起源的別樣圖景,延伸了歷史軸線;綿延數千年的新石器文化勾勒了文明脈絡,增強了歷史信度;周秦漢唐盛世文明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孫周勇說,近年來,陜西考古在東亞現代人起源研究方面獲得重要證據,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研究取得重要成果,關中地區龍山文化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取得重要進展,民族融合和長城文化研究發現新資料,石窟寺調查研究工作走在全國前列,配合建設工程考古取得系列重要發現。依托考古發現,構建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體系;面向學科重大問題,凝練課題培育項目;圍繞重大學科問題,參與主持“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未來,陜西考古應該緊扣重大學科問題,凝練以疥疙洞舊石器時代洞穴遺址為代表的“舊石器時代考古項目”,為中國乃至東亞地區早期現代人演化自本土古人群假說提供考古學證據;凝練以石峁遺址為依托的“新石器時代考古項目”,打開探尋中華文明起源的窗口;凝練以周原遺址,秦咸陽城遺址,漢、唐長安城遺址為重點的“都城遺址考古項目”,為國家形成與發展,探究當時的社會結構乃至相關的管理制度提供依據;凝練以漢唐帝陵為主題的“帝陵考古項目”,豐富帝陵的考古學文化內涵,彰顯帝陵考古對陜西乃至中國文化事業的重大意義。

          

          媒體記者探館 本網記者 陸航/攝

          孫周勇表示,陜西省考古研究和陜西考古博物館將堅持開放、合作、共享、共贏的理念,立足陜西,放眼全國,與國內外一流考古科研機構開展全方位合作,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貢獻陜西力量。陜西省考古研究和陜西考古博物館將以發掘實證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歷史脈絡為方向,以展示中華文明燦爛成就、堅定文化自信為己任,組織實施重大課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開展跨領域多學科研究,闡釋歷史、以史育人;加大理論研究和學科能力建設,完善中國考古學理論體系;促進優秀考古成果轉化,展示中華文明,講好中國故事;加強人才隊伍能力建設,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和話語權的專家團隊。將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建成在人才培養、學術研究、基礎建設、資源互享、成果展示等方面達到世界一流標準的考古機構。

          

          展室一角 本網記者 陸航/攝

          

          媒體記者探館 本網記者 陸航/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