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學術研究

        智者·仁者·長者

         日期:2022-04-0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思想的散葉——歷史唯物主義專題探究》收錄了作者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除離開學術界到行政機關和地方工作十多年之外)的部分作品,分為兩輯:一為文化、價值與歷史觀,主要是一些公開發表的論文;二為問題、方法與評論,主要是一些評論性文章。編輯時除對一些錯訛之處予以校正外,對部分篇目在文末加寫了小注,以幫助讀者了解文章寫作的背景和作者現在對文章的看法。這些東西盡管寫于不同時期,題目、內容和體裁各異,但卻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即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摯愛與探究,記錄了作者從馬克思的學徒到信徒的心路歷程。

          

          我的專業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回顧這些年來自己走過的路,盡管工作崗位幾經變動,思考領域不斷調整,但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摯愛與探究始終未變。不特如此,從理論學術的意義上說,我愈益堅信:歷史唯物主義(唯物史觀)作為馬克思一生中的兩個偉大發現之一,就是馬克思的哲學或馬克思主義哲學,是馬克思在哲學史上真正具有世界意義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包括他的親密戰友恩格斯)畢生嘔心瀝血奉獻給人類的科學的思想、理論和方法,是后人取之不盡的思想寶藏,也是后人可以繼續豐富、完善和發展的理論武庫。

          馬克思離開我們已經139年,這是幾代人的時光。誠然,作為一種自然存在,馬克思早已離我們而去;但作為一種文化存在,作為在人類文明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般的思想存在,他卻仍然活在當下,活在我們中間,用他那極其睿智、深邃而明亮的目光注視著這個世界,注視著作為他的學徒信徒的我們。編輯本書的過程中,我內心始終涌動著一種濃烈的夢想或渴望:假如馬克思還活著,他會怎樣?他會如何看待今天的這個世界,如何看待我們這些他的學徒信徒的所作所為,我們是否避免了他所批評的“我播下的是龍種,而收獲的卻是跳蚤”的可悲而尷尬的境地?他是否愿意和我們對話以及同我們會有怎樣的對話?

           馬克思是偉大的智者。作為智者的馬克思,他會寄希望于我們這些學徒信徒什么呢?“智者無神”。馬克思主義是科學,不是神學和宗教教義;馬克思主義是實踐的科學,人民的理論,不是封閉在書齋里、供少數人品讀膜拜的“經院哲學”、學院派理論;馬克思主義是開放的思想、不斷發展的理論,不是一成不變的僵死的教條,它宣告了一切終極真理“神話”的破滅,而為后人豐富它、發展它開辟了無比廣闊的空間和道路。我斗膽揣測,如果馬克思還活著,他應該是對當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發展不那么滿意的。世界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實踐每時每刻都在發展,問題每時每刻都在涌現,馬克思主義者應該熱切而敏銳地關注這些變化和問題并給予透徹有力的說明和解答,如此,馬克思主義的理論之光才是鮮活而有穿透力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魅力才是永盡的。

          馬克思是偉大的仁者。馬克思主義自從誕生以來,從來不缺乏對手和敵人,但正如恩格斯所說:“馬克思是當代最遭嫉恨和最受污蔑的人。各國政府——無論專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驅逐他;資產者——無論保守派或極端民主派,都競相誹謗他,詛咒他。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們當作蛛絲一樣輕輕拂去,只是在萬不得已時才給以回擊。”“而我敢大膽地說,他可能有過許多敵人,但未必有一個私敵。”“仁者無敵”。馬克思的“無敵”,首先在于他是真正為勞苦大眾而奮斗的革命家。古往今來,打著“人民”旗號、“為民請命”的思想家不乏其人,但只有馬克思才“第一次使現代無產階級意識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識到自身解放的條件。斗爭是他的生命要素。”從理論的維度上看,為了斗爭的需要,他和他的親密戰友恩格斯同當時歐洲幾乎所有頂尖的思想家論戰過,經過他們的犀利批判,那些曾經顯赫一時的思想流派都在他們面前敗下陣來,銷聲匿跡。之所以斗爭如此堅決而有力,恰恰是為了避免新生的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受到種種錯誤思潮的侵擾而走入歧途。今天,馬克思主義在世界范圍內仍然有不少對手和敵人。作為馬克思的學徒信徒的我們,有責任將對手和敵人羅織的層層思想迷霧撥開,將錯誤思潮錯誤地處理的問題,轉化為正面研究的課題,給予透徹科學的說明,以回擊對馬克思主義的污蔑、歪曲和攻擊,捍衛馬克思。在這方面,只說空話是無濟于事的。

           馬克思是偉大的長者。童年時期,馬克思的畫像掛在小學教室黑板上方,老師告訴我們:“這個大胡子爺爺是來自德國的馬克思,他是全世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童年的記憶中,“留著大胡子的馬克思”始終是個“長者”,似乎從未年輕過。“長者無私”。這些年來,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思考和探究,我愈益悟出一個道理:懷揣著某種私欲、私心、私名、私利是無法走入馬克思的心靈深處的,是不配做馬克思的學生的,更不配做他的忠實信徒。馬克思主義不是謀生的手段,不是追名逐利的敲門磚,不是升官發財的工具。對馬克思主義的簡單化、片面化、實用化和庸俗化理解和解讀,只會戕害馬克思主義的生命,敗壞馬克思主義的聲譽。對我們這些馬克思的忠實信徒而言,馬克思主義歸根到底是一種生命存在方式。這種生命存在方式內在地要求我們始終抱有追求真理、探索真理、實踐真理、發展真理的激情與理性,如飛蛾撲火般地獻身斯,并有所發現、有所前進、有所創造,使之在新的時代發揚光大。

          1843年,年輕的馬克思,曾富有激情地寫道:“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的閃電一旦徹底擊中這塊素樸的人民園地,德國人就會解放成為人。”“德國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它的心臟是無產階級。”21世紀的今天,世界的發展,中國的發展,社會主義的發展,同樣在呼喚哲學這一“思想的閃電”再次照耀人類,解放我們的頭腦。

          (此文系作者《思想的散葉——歷史唯物主義專題探究》一書自序,本報發表時標題和個別文字有改動,該書即將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作者系中國社會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社會科學雜志社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