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智庫建設的幾個突破方向
日期:2022-03-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智庫作為國家執政能力建設中的智力基礎設施,致力于以客觀的態度、科學的方法為國家提供可操作的政策建議與高質量的策略支持,是現代決策的重要導航和硬科技支撐。新型智庫建設總是在解決一個個具體問題中不斷走向未來。未來幾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智庫建設需要進一步強化問題意識,補短板、強弱項,加快構建高水平中國特色新型智庫體系,以精準高效的建言獻策助智賦能。
推動智庫研究全面融入決策、全面服務決策。智庫機構與黨政部門作為決策咨政成果的供需雙方,只有結成緊密的工作關系,才能所為對應所需、所行必見成效。事實上,智庫與黨政部門正在由傳統的謀與斷、甲方與乙方向政策合伙人關系轉化,但目前政與智的對接狀況將會直接影響智庫建設水平與質量。要以推動智庫研究全面融入決策、全面服務決策為導向,實施“牽手”計劃,大力推進“領導出題、智庫答題”“部門出題、智庫解題”,建立專家對口聯系黨政領導、各業務部門的工作機制。黨政部門要注重通過參與文稿起草咨詢、現場會診指導、委托課題研究、參與工作協商、參加調研座談、提供項目支持、邀請專家授課、進行第三方評估、引導政策輿論等方式眾籌專家智慧,柔性發揮專家作用,著力解決公益一類智庫單位無法參與政府線上采購服務等政策障礙。智庫要精心提供鏈式服務,推動智庫專家深度融入黨委政府的決策鏈、部署鏈、操作鏈,不斷延鏈、補鏈、強鏈,形成以“對接需求—調查研究—推出報告—拿到批示—改進政策—起草文件—編寫手冊—參與試點—建立標準—開展評價—推廣經驗”為核心的服務鏈、成果鏈與效果鏈。
打通“最后一公里”,協力推動智庫成果落地見效。提出對策、建言獻策是智庫發揮作用的基本功能,進入決策、形成政策是智庫發揮作用的根本體現。隨著我國智庫建設的縱深推進,越來越多的好建議、好方案獲得決策者青睞,對智庫成果的批示肯定與批辦意見不斷增加,但成果落地難的問題逐漸凸顯出來,一些成果“批著批著就沒了”,不少建議批而不辦、辦而不力,造成智力空投、成果空轉,影響了專家學者的積極性,造成智力資源的浪費。為此,我們既要注重提高成果的“達到率”“點贊率”,也要注重提高“落地率”“見效率”。文秘部門要切實強化批轉后續環節的督導督辦,及時過問批辦意見,落實辦理情況,必要時組織召開交辦會、協調會。對承辦部門辦理不及時、不達標的要返回整改,確保責任落實到人、措施操作到事、效果實施到位。要推動承辦部門以積極的心態認真辦、務實辦、按時辦,主動與作者溝通對接,共同商討落實事宜,一道謀劃解決辦法,切實將政策建議轉化為發展行動。要建立智庫成果使用制度,制定規范的跟蹤反饋、統計披露、考核問責等實施細則,強化剛性約束,讓有見地的成果真正落地,構建起從政策建議到政策實施的閉環體系。
豐富產品結構類型,全方位構建智庫功能體系。決策實踐對智庫的多樣化需求決定了智庫產品的多樣化。當前,一些智庫的功能線還比較單一,缺乏科學化布局、規范化建設與功能化配套。智庫更好地履職盡責、擴大影響、創造需求需要進一步開闊視野、增加賣點、克服內卷,形成與自身能力稟賦相適應的智庫產品系列。做強咨政型產品,提供高質量的對策建議、決策信息、執行跟蹤、課題項目、對口服務、發展規劃、政策解讀、業務培訓、連續性報告;開拓評價型產品,推出指數報告、第三方評估、綜合排名、評測認證、專業獎項;重視平臺型產品,成立專業協(學)會、舉辦高端論壇,開展行業競賽,建立資源鏈接平臺,服務政府引資引智引技;充實推廣型產品,積極為基層與行業系統提煉模式、總結經驗、傳播形象;開發國際型產品,與“一帶一路”沿線、歐美等國家和地區開展智庫合作,講好中國故事,提供國際公共產品;厚積學術型產品,定期推出學術專著、專業論文,提升專業形象與行業美譽度,打造橫向全功能、縱向全鏈條的產品格局,全方位滿足黨政部門的需求。
優化智庫平臺載體,努力提升對外影響力與資源整合力。政策影響力、學術影響力、社會影響力、國際影響力是智庫評價的核心指標,智庫影響力的形成既要靠高質量的智庫成果,也要靠高水平的主題活動。智庫活動豐富,內部運行才能暢通,發展資源才能廣,對外影響才能大。當前,一些智庫的運營還比較粗放,內循環較為嚴重,不善于通過線上線下活動內聚人脈、中練隊伍、外擴影響。活動帶來活力,智庫要加強組織策劃,定期開展一些有影響、見實效、能持久的智庫公共活動,以此集中信息、整合資源、聚集力量,提升智庫承載力。這些活動載體主要包括論壇、峰會、智庫會客廳;政策論證會、政策圓桌會、智庫沙龍;專題考察調研、政智企對接、社會公益活動;主題座談會、選題策劃會、成果評審會;智庫年會、工作匯報會、年報披露會、智庫開放日;智庫理事會會議、學術委員會會議;業務培訓會、嘉賓講座、智庫工作坊。積極拓展活動內容,不斷賦予新內涵;創新活動載體,不斷賦予新形式;凸顯活動特色,不斷賦予新魅力,形成縱向銜接、橫向支撐、功能互補的智庫賦能體。
加速數字化轉型,適應未來智能精準決策需要。未來的咨政建言不僅靠“想”、靠“跑”,更要靠“算”。成熟的智庫研究矩陣應該由領域知識專家、大數據分析師、軟件開發人員共同組成,三者通力合作提供最佳政策情景解決方案。當前,我國智庫數字化轉型滯后,無法滿足決策需求,與同為提供知識服務的咨詢公司差距較大。數據即論據,合格的數字化支持需要讓決策者快速獲得有充分數據支撐的決策方案,也要在決策后能全程追蹤到執行的實際效果,還能為未來的對策優化提供支持。要推進響應式變革,加強數字投資、實施數字策略、進行數字化部署,與行業洞見、豐富經驗深度融合,通過集納全球領域數據擴大參考源,通過精算分析得到領域量化信息,通過算法+業務模型進行深度數據挖掘,確保咨政建議可靠可信可用。注重采用移動調查、網絡爬蟲、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社交媒體新數據源等方法工具,快速準確接收處理各方信息,針對問題場景匯集調度相關數據,開發相應的應用分析管理模型、基于應用算法集成的決策支持系統。通過自建、合建、共享等方式搭建數據庫、方法庫、案例庫,構建智庫的知識管理中后臺系統,為研究人員提供實時支撐,任何時候都能做到心中有“數”、胸有成竹。
實施標準化建設,引領智庫服務走向價值鏈高端。標準化的“簡化、統一、協同、優化”特質,具有可復制、可推廣的優勢,能獲得最佳秩序、最大效能。實現管理與服務的標準化是智庫發展建設走向成熟的基本標志,推進智庫深層次內容創業,必須建立標準化體系。當前,我國智庫標準化已在路上,但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遠未成型。智庫的精細化管理必然是標準化管理,要以實現智庫的規范化運作、標準化考核、程序化控制、持續化改進為目標,按照規范性、科學性、完整性、協調性、適用性要求,吸納國外先進做法,結合我國實際,著手建立智庫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與團體標準。要以服務業組織標準體系為基準,研制智庫服務規范、服務質量控制規范、運行管理規范、服務評價與改進標準等服務提供標準體系,建立以智庫合同管理標準、人力資源標準、設備設施及用品標準、財務管理標準、信息標準、職業健康標準、安全與應急標準為核心的服務保障標準體系。在此基礎上著手開展標準化試點,先行先試、示范帶動,加快創新、不斷完善,將標準明細盡快落實到智庫研究、運營、服務的全過程,在標準的引導下,不斷深化用戶管理、提升職業能力、構建行為準則,助推智庫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任、智庫辦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