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學術研究

        提升睡眠質量應成為“民生工程”

         日期:2022-03-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張賽)“您睡得好嗎”?睡眠是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當今社會,睡眠問題不僅關乎個體生活滿意度,更關系到社會的健康發展。3月18日,《中國睡眠研究報告(2022)》在京發布,報告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主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這是首份從社會學、社會心理學視角出發的睡眠研究報告,也是第一部全面系統地分析社會變遷背景下中國民眾的睡眠狀況、睡眠問題及其影響的學術著作。報告通過深度研究、社會調查等方式,描繪與分析當代中國民眾的睡眠狀況,以期引起全社會對睡眠問題的重視,通過共同努力,推動國人睡眠狀況的改善。

          睡眠問題過去一直是醫學研究的專業領域,站在社會科學研究的角度,研究睡眠對于整個社會層面又有哪些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陳光金認為,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傳統社會,睡眠從來不是一個突出的問題。而在現代社會,由于生活節奏加快、生活壓力增加,睡眠越來越成為一個需要我們高度重視的問題。一方面人們對睡眠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但同時平均睡眠時間卻越來越少,睡眠障礙也在不斷增多。睡眠作為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關系到全民的總體健康,也關系到“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張衍對報告主要觀點進行了介紹,報告主要涵蓋2021年“中國睡眠指數”、中國居民睡眠狀況變化以及對不同群體睡眠的調查,并且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研究了睡眠和心理健康與生活質量的關系。2021年,中國民眾睡眠指數為64.78分(百分制),略高于及格水平,通過對報告中睡眠指數不同指標的分析發現,我國民眾睡眠時長不足,每天平均睡眠時長為7.06小時。影響睡眠時長的因素分別是看手機或上網導致“睡眠拖延”,工作或學習時間長擠占了睡眠時間,以及失眠等睡眠障礙的影響。在這些因素中,“睡眠拖延”這一主動熬夜的現象在當今社會中十分普遍,尤其是在當代年輕人中更為流行。

          張衍介紹,“睡眠拖延”行為,包括一般的睡眠拖延行為,也包括手機拖延睡眠的行為和上網拖延睡眠的行為,都可以顯著地預測睡眠質量,而睡眠質量和睡眠時長又可以顯著地預測人們的心理健康、幸福感和生存質量。報告指出,年輕人不受控制的手機使用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睡眠質量,每日手機使用時長超過2小時會導致睡眠障礙。例如,對于手機不離手的大學生群體來說,大多數都存在“睡眠拖延”問題,除了生活習慣、學習壓力外,手機、電腦依賴也是影響睡眠的重要因素。

          從個體角度看,睡眠質量是個人生活質量的重要內容;從社會角度看,大眾的睡眠質量是社會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從社會發展的角度看,民眾的健康無疑也是至關重要的。報告認為,對于睡眠問題,僅從生活習慣或健康角度討論和研究是不夠的,必須把睡眠研究的重要性提升到衡量民眾心理健康、幸福感、生存質量、社會質量的高度。睡眠改善應該是衡量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重要指標,也是衡量社會發展的重要指標。睡眠不僅關乎我們的心理健康,還會影響我們的幸福感、生存質量,乃至我們的社會心態。所以提升大眾的睡眠質量,應該成為一項民生工程,當與改善衣食住行同等看待,通過睡好覺來提升民眾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