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學術研究

        荒野景觀藝術:城市中有“靈”的自然山水

         日期:2022-03-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城市化進程中,伴隨著大量具有自然特征的土地被用于城市建設,使得能夠以自然演替作為主導的用地日益減少,城市景觀逐漸呈現出同質化現象,千篇一律的空間環境設計與人們審美需求的變化使得荒野景觀的發展成為了可能。荒野景觀藝術在城市環境建設中大有可為。

          如何平衡好城市建設與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成為需要解決的問題。人們渴望回歸自然的愿望使得荒野景觀逐漸受到關注,并為其在城市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作為景觀藝術的一種類型,荒野景觀的存在有著特殊意義,其不僅是不可多得的自然資源,且在維持生物多樣性、豐富城市環境、促進人們身心健康、助力城市可持續發展等方面有著積極作用。

           城市荒野景觀的概念

          對于荒野景觀的含義,在微觀上即指荒涼的自然景觀;從宏觀上說,荒野景觀則指沒有經過人為干預的陸地自然環境,如自然濕地、森林、草原等都屬于荒野景觀的一種,它是一種原始的自然狀態,是大自然中未經人類活動參與的生態系統。

          荒野景觀概念的產生與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回望中華五千多年的歷史,早在文人士大夫崇尚山水的魏晉時期,有關“荒野景觀”的發展便已打開了端序,宗炳《畫山水序》中提出的“無人之野”“山水以形魅道”等概念可視為中國最早關于“荒野景觀”的解讀。南北朝詩人謝靈運《酬從弟惠連》中的“野蕨漸紫苞”、《初去郡》中的“野曠沙岸凈”,以及唐代詩人孟浩然《宿建德江》中提到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照人”等也都可視為古代先賢對于“荒野景觀”的理解。此外,在中國古典造園中的“天人合一”“師法自然”等理念同樣與如今景觀藝術中的“荒野”一詞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就如計成在《園冶》中所謂:“雖由人作,宛自天開”,景觀的營造要體現自然性,這與荒野景觀中植被等所具備的自然演替特點相契合。

          相比于郊外大面積的“原始自然”,位于城市中的荒野景觀往往被控制在設定范圍內,是具備安全性的,其不會為城市的發展帶來混亂。城市中的自然保護地、經過修復或設計的河道、荒地等皆屬于這一范疇,它們雖然位于人類活動密集的區域,但在發展演替方面基本是以自然為主導的,很少受到人工干預,其具備大自然中荒野自然演化的主要特征,能夠極大地保留場地自然原貌,很好地保護城市物種多樣性,促進生態環境的改善。

          城市荒野景觀的藝術形態特征

          以自然過程為主導的城市荒野景觀具備穩定的生態系統。這一特性來源于場地內蘊含的豐富的自然元素,如植被、水體、山石、魚類、昆蟲、飛禽等,它們的存在不僅能為生態系統的可持續運作提供有力支撐,使其具備低干預、低維護的特點,同時也能在增加城市綠地率、調節空間氣候、緩解雨季洪澇災害、凈化空氣、涵養水源、維持物種多樣性等方面貢獻力量。由于這些以物質形態存在的自然元素具備不同的特性,在人為極少干預、自由發展的基礎上便能自發生長、競爭、適應,并最終形成在肌理、層次、聚合、色彩等方面有別于人工景觀的群落形態。

          城市中的荒野景觀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所處的環境決定了其重要的功能便是為人們提供服務。因此,在構建的景觀藝術形態中是否具備能夠滿足人們日常活動所需的休閑、娛樂區域就成為需要考慮的內容之一。所以,城市荒野景觀除了包含一些自然生態元素外,在一定程度上仍會基于低開發、低影響模式構建出一些區域,以滿足人們日常活動的需求。作為景觀的一部分,這些區域雖然有著輕微人工痕跡,但其卻與場地內的自然元素維持著平衡、和諧的關系,能夠為人們提供一個短暫“遠離現代文明”的去處,使人們深入自然、接觸自然。

          荒野景觀具備多重美學內涵,相比于人工營造的模仿美,其散發著自由、原始、粗獷的野性美氣息,能夠真實地反映空間環境的狀態。尤其在城市環境日趨同質化的今天,具備品種多樣、形態多樣、層次多樣等特點的荒野景觀不僅能夠很好地豐富城市環境,有效緩解人們的審美疲勞,還能在一定程度上為身處其中的人帶來視覺、嗅覺、觸覺、聽覺等多重感官的刺激,從而獲得“亂中有序”的審美體驗。

          城市荒野景觀有著深厚的人文內涵,不僅是城市肌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者。由于其自然演變的特點,空間形態特征便能夠在不斷適應周邊環境的過程中自由式發展,從而體現出相應的地域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發展的特點。此外,由于經濟社會的發展,久居城市的人群向往自然、回歸自然的需求逐漸增加,城市荒野景觀的存在不僅能滿足人們的這種需求,同時又能使人們免于奔波往返于城市與郊野之間。再者,隨著荒野生態群落的自由式發展,其空間結構便具備了未知性、探索性,這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放人們尤其是孩童的天性,有著啟發智慧的作用。

          在城市荒野景觀的營造過程中,需遵循如下原則。首先需要遵循因地制宜原則,結合本土地域特色選取適合的生物品種,如樹木、昆蟲等,合適的物種與周邊環境更具有融合度,也有助于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其次,基于荒野景觀調節氣候、涵養水源等功能,遵循生態優先原則能夠為城市發展提供積極作用。再次,景觀構建中還需遵循文化性、藝術性、低干預性、參與性等原則,以便形成能夠反映地域特色、符合人群審美與功能需求的城市荒野景觀。

           城市荒野景觀的營造策略

          對城市中現存的、以自然更替為主導的用地進行保護是構建城市荒野景觀的主要措施之一。如為城市中的自然濕地、樹林等設置保護區域,這些區域不僅充滿野性美,還有著豐富的物種以及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它們的存在可以有效緩解城市發展中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因此,加強對其原有自然元素、地形地貌等的保護,如保護由自然降水形成的天然河道等就具有重要意義。尤其在場地內進行硬質景觀建設,為城市居民構建休閑、娛樂、接觸自然的去處時,更應基于低影響的人工開發模式展開,以盡可能保護原生生態。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如香港郊野公園的建設,其將城市中40%的土地納入郊野公園的范疇,對其進行保護,從而構成了大面積的城市荒野景觀,為城市的發展建設、維持本土物種多樣性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

          “再野化”修復是構成城市荒野景觀的另一重要途徑,這種方式能夠提升被修復區域的自然程度,從而為城市營造更多的野性自然。這種“再野化”的修復分為被動與主動兩種。其中,被動型“再野化”是自然發生的,如在城市工業廢地中,借助動物或者風力的幫助,一粒植物種子散落于此,其便會逐漸發芽并形成一個完整的、能夠自我調節的生態系統,并最終吸引眾多昆蟲、動物前來定居,為它們提供一個合適的生存空間。主動型“再野化”指人為主動對場地進行修復,為受損的空間環境重新建立起之前所具備的可自主循環的生態系統,如對城市中受污染的河道進行修復與再野化,使其恢復自然演替、自主循環的生態功能。

          模擬設計即在特定的場地中,根據城市環境的特點與實際發展需要,構建出一個具備完整可循環生態系統的“類荒野景觀”,雖然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荒野,其間有人為因素的參與,但其仍具備荒野景觀的本質特點,能夠發生自然演替,后續也極少需要人為的干預。就如威廉·羅賓遜在《野生花園》中指出的“自然化種植”理念,其注重植被的自然生長,力求減少人為干預,在此背景下,能夠形成獨特的“荒野美學”。位于杭州的江洋畈生態公園便是經過設計的“類荒野景觀”的代表,設計中很好地考慮了環境特點,通過模擬構建與保留部分原生植物相結合的方式,最終將當初西湖疏浚后由淤泥形成的荒野地改建成了如今充滿野性美的公園,使其在城市發展中能夠發揮更多功能作用。

          作為景觀藝術的一種,城市荒野景觀不僅具備多重形態特征,在促進城市發展方面也有重要意義。其以自然演替作為主導的發展方式不僅能夠降低后續人工維護成本、促進城市生態環境的改善,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人與自然的接觸,從而解放天性。此外,荒野景觀具備的野性美對于豐富城市風貌,改善空間環境同質化現象同樣具有積極作用,因此,在后續的城市環境建設中應注重對于荒野景觀的保護與運用,挖掘其更深層次的內涵。

          (作者單位:常州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