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學術研究

        國際中文教育呈現新氣象

         日期:2022-03-18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大背景下,教育生態的改變使得國際中文教育產生了新的教學模式和業態。線下授課悄然被線上教學、線上線下相結合混合式教學所替代。在各方努力之下,國際中文教育并未因疫情而停滯不前,世界各地的網絡中文教學平臺層出不窮,各種類別的中文課程數不勝數,各種中文教學研討會、講座以及師資培訓和教學工作坊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新氣象。

         中文教育邁入新階段

        國際中文教育的重要任務是通過語言教育,搭建中外文化交流平臺,促進文明互鑒,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服務。當前,世界上已經有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中文成為許多國家高考的可選外語語種。

        新發展階段呈現出新的發展導向,比如中文學習低齡化趨勢越發明顯,在一些國家,低齡化中文教學已進入幼兒園,這一趨向為中文國際傳播帶來了重要契機。如何對低齡化學習者進行有效教學,提高并維持他們學習中文的興趣和熱情,是中文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挑戰。此外,當前國際中文學歷教育、專業教育和職業教育呈現普及化趨勢。華東師范大學應用語言研究所所長吳勇毅表示,如何培養更多“中文+”“+中文”復合型人才,使更多國際學生能夠用中文接受并完成專業教育和學歷教育,使更多國際人士能夠用中文馳騁職場,讓中文成為他們職業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這是當前形勢對中文國際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持續蔓延,對國際中文教育最突出的影響在于來華留學生數量的減少。疫情也增加了開展中外人文交流的難度,北京語言大學原校長、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副會長崔希亮目前負責中國書法國際傳播研究院的工作,他表示,“疫情之前,我們在歐洲舉辦過若干次學術論壇和書法展覽,讓歐洲人了解中國書法文化和藝術,這對于中外人文交流、國際中文教育起到了非常積極的作用。但疫情讓我們的中國書法國際傳播工作按下了暫停鍵”。

        線上教學觸發教育變革

        盡管疫情給國際中文教育和中外人文交流帶來了挑戰,但國際中文教育多年來“取于勢,明于變”的堅持和積淀,早已為其發展鋪墊了新路徑。早在2005年第一屆世界漢語大會后,國家漢辦就提出國際中文教育未來應當做到“六大轉變”,將工作重心從把外國人“請進來”學中文,轉向讓漢語加快“走出去”;教學方法從紙質教材面授為主,轉向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多媒體網絡教學為主,這一系列舉措使得國際中文教育能夠在新時代克服障礙,得到迅猛發展。

        為滿足全球中文學習者大規模在線教學需求,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于2020年3月應急推出“中文聯盟”云服務教學平臺,面向全球免費開放在線中文教學資源,提供居家網考服務,確保了疫情期間國際中文教育停課不停學、不停教、不停考。據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主任馬箭飛介紹,目前“中文聯盟”云服務教學平臺已上線340多門課程、1.6萬多課時教育內容,為2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中文教學機構及全球500多所孔子學院提供在線教學服務,惠及全球2000多萬中文學習者。此外,“中文聯盟”云服務教學平臺還創新實施特色遠程教學項目,已與海外中文教育機構合作共建15家網絡中文課堂和中文學習測試中心,有力助推了中文在線教育多樣化發展。

        針對如何發揮線上教學優勢,北京大學對外漢語教育學院院長趙楊建議,教師要提升信息化素養,了解線上教學特點和線上學習規律;研發適合線上教學的各種資源,根據線上資源碎片化、素材化、可視化、敘事化特點,化整為零、化零為整,打造完備的線上教學生態;以教學實踐為依托,形成線上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要滿足不同國家、不同受眾、不同硬件條件學習者的差異化需求,做好需求分析和教學生態分析,提高中文教學針對性,提高教學效率。

        崔希亮表示,中文教學資源平臺建設為國際中文教育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在線上教學環境下,要探索更加合適的教學法。目前,我國正在認真梳理不同國家和地區中文教育的差異。如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可以著力培養本土中文教師,編寫本土教材和適合專門用途的中文教材,探索適合不同學習者學習需求和教育傳統的教學方法。此外,教學管理和教學評估方法也在發生變化,在線上教學環境下如何進行教學管理和評估,是一個嶄新的課題。

        推動內涵式發展

        當前,國際中文教育已經成為我國公共外交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民心相通、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中均發揮著重要作用,是提升中華文化認同度、傳播中國形象的重要工具。當前,國際中文教育亟須提質增效、改革創新,提高核心競爭力和引領力,真正對外講好“中國故事”。馬箭飛表示,要聚焦主責主業,加強國際中文教育標準體系建設,充分發揮相關學科在推動國際中文教育發展過程中的基礎和先導作用;鼓勵國內高校加大資源和政策傾斜力度,支持中文國際教育專業學位建設,持續提升國際中文教師培養質量和水平;加強內外聯動,努力推動國際中文教育辦學體系朝著多元化、多主體、多模式方向發展;推動中文多場域應用,繼續加大“中文+職業教育”“中文+專業特色”實施力度,依托海外中資企業加速推進“中文工坊”項目試點,為各國民眾拓展就業渠道、實現個人發展創造條件,全面提升中文實用價值。

        加強國際中文教育,重在構建中文生活和中文生態,讓中文成為世界知識表達和信息傳播的重要媒介。趙楊認為,國際中文教育涉及語言學、教育學、傳播學等多個學科,要構建話語體系,必須清楚外界現狀,既要學習、借鑒其他語言的研究成果,也要產出自己的高質量研究成果,服務于高質量國際中文教育。

        吳勇毅認為,在國際中文教育內涵建設方面,一是要抓好學科和專業建設,夯實學科基礎;二是要加大力度培養高水平國際學生,構建世界水平、中國特色的文科人才培養體系;三是要利用新科技、高科技和大數據,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四是要加大教師培養、培訓力度,讓越來越多高質量本土中文教師在世界各國從事中文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