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潮“破圈”彰顯文化自信
日期:2022-02-2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近年來,“國潮”成為時尚文化新寵,展現了傳統文化的魅力,煥發著新時代的創新活力,成為當代年輕人表達自我情懷和時尚態度的新風尚。2月18日,“何以‘破圈’——‘國潮’的美學資源與文化密碼”研討會在線舉行。與會學者探討了“國潮”“破圈”的文化密碼,同時聚焦核心要素,探索構建新時代的“國潮”美學。
在各大機構評選的年度熱詞中,“國潮”和“破圈”頻頻上榜。中國藝術研究院藝術學研究所研究員李修建表示,“破圈”是指原本局限于小圈子、小群體的作品和現象受到廣泛關注,如《唐宮夜宴》《只此青綠》《五星出東方》等原本很小眾的舞蹈作品,成為大眾矚目的焦點,就可稱之為“破圈”。“國潮”涉及的范圍更廣,如國樂、漢服、非遺、老字號,還有茶道、花道、香道、古琴等傳統生活美學,以及諸多體現傳統文化意味的日用品消費?!啊畤薄赶蛞环N生活態度和生活方式,是民族文化和大國科技引領的全面創新,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文化自信和情感認同。”李修建認為,作為當下熱點文化現象,“國潮”“破圈”的原因非常復雜,可以從不同角度深入探析。中國的美學和文化研究工作者需要從中國文化的根本出發,結合當下中國的文化思潮及國人的審美趣味,做出更具現實意義和歷史價值的解讀。
“‘破圈’只是‘國潮’美學的第一節火箭,要點燃第二節火箭,需要建構新的‘國潮’美學?!彼拇ù髮W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張法表示,讓“國潮”美學更上一層樓的關鍵在于深入中國文化和中國美學的內部,尋找符合當代美學潮流和世界美學演進趨勢的精華,使其呈現時代美學的亮點、抓住世界美學演進的要點。
“國潮”本質上是國民文化心態、文化價值和審美觀念的體現,是中華古典美學精神的回歸和時代精神的折射。北京舞蹈學院副院長鄧佑玲認為,“國潮”體現了三個核心要素。第一,“國潮”的基因是中國創造和中國文化;第二,“國潮”引領時尚和新的生活方式,是一個時代、民族的審美風尚;第三,青年人以消費“國潮”標識身份、張揚個性。
只有更深入地了解中華傳統文化賦予國潮的藝術普遍性,才能真正認識其中國性。北京師范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劉成紀表示,“國潮”在舞蹈領域獲得成功,是當代藝術回歸中國美學傳統的體現。像《洛神水賦》《唐宮夜宴》《只此青綠》等作品,均是中國傳統繪畫向舞蹈幻化或遷移的產物,其關鍵在于中國傳統藝術在詩樂舞和詩書畫之間建立的互通性,即樂感、旋律、節奏、韻律構成了傳統中國藝術的共同本質。中國傳統山水藝術同樣具有意識形態性,尤其像《千里江山圖》這類作品,與家國情懷和主旋律取向高度契合。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蔡丹君表示,交互媒體拉近了學者與大眾文化之間的距離,但也對學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當下,學者須關注大眾需求,找到專業研究與知識普及間的平衡點,在傳播“干貨”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用戶吸收知識的效率。
研討會由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藝術學研究所與《文藝研究》雜志社聯合舉辦。
本報記者 李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