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學術研究

        海陸統籌推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日期:2021-08-3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海洋經濟以其在培育新動能、壯大新產業、引領新發展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不僅為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新活力,還是撬動國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點;不僅成為一個獨立的經濟體系,還是一國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和后勁的主要源泉。

          海洋經濟發展

          重在更加開放的海陸統籌

          海洋經濟是基于可持續開發利用海洋資源與海洋空間,在海洋生態文明戰略指引下,以現代海洋產業發展為核心,以海陸經濟統籌發展、協同開放為外延,運用現代高新技術和管理方法,多種相關經濟聯動發展,進而形成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一種經濟形態。因此,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集結了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發展理念,其核心內涵在于通過提升海洋經濟發展的活力和創造力,實現海陸統籌和人海合一的協調發展。這就要求在時間維度上關注海洋與海岸帶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海洋資源的代際公平分配,在空間維度上關注海洋和相鄰陸域經濟布局的優化整合。在新的歷史方位下,我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是海洋資源高水平開發、高效可持續利用,而這需要在海洋產業轉型升級和高水平開放格局下,通過海陸產業聯動發展、統籌布局來實現。

          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落腳點是區域海洋經濟的合理布局和健康發展。因此,推進沿海各省建設海洋強省、實現三大海洋經濟圈協同發展,仍是較長一段時間我國建設海洋強國的核心支撐和中堅力量。同時,海洋經濟屬于區域發展戰略的重要板塊,如“一帶一路”倡議和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城市群建設,以及設立自貿試驗區、自貿港等對外開放舉措,均對發展海洋經濟進行專章部署。當前,我國已進入新發展階段,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更高質量海陸統籌、更高水平對外開放是提高海洋經濟貢獻度的應有之義。這就要求在海陸之間、沿海各省之間、三大海洋經濟圈之間,打造更高水平的互動協作關系,同時不斷拓寬海陸經濟的邊界,為我國海洋強國建設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海洋經濟發展

          不平衡不充分特征突出

          2001—2020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速高達10.3%,快于同期國民經濟增長速度,海洋經濟在經濟發展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但海洋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依然明顯。

          從三大海洋經濟圈的發展情況來看,北部海洋經濟圈在全國海洋生產總值中的占比由2007年的36.22%下降至2020年的29.23%,與該區域生態環境承載力下降、海洋產業轉型升級滯后有一定關系。東部海洋經濟圈占比由2007年的33.69%下降至2019年的29.72%,2020年上升為32.12%,表明東部海洋經濟圈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這得益于其海洋產業的高效性、創新性,特別是上海憑借其海洋經濟發展的規模效應、科創優勢、港口稟賦、開放政策等發揮了“領頭雁”作用。南部海洋經濟圈占比由2007年的30.09%上升至2020年的38.65%,2019年甚至達40.81%,處于絕對領先位置,這不僅由于該區域海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基本形成了行業門類較為齊全、優勢產業較為突出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也受益于粵港澳大灣區、中國(海南)自由貿易試驗區等區域發展戰略帶來的重要契機。從沿海十一省來看,廣東、山東、福建連續多年位列全國前三名,2020年三省海洋生產總值略有收縮,但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比重依次為21.6%、16.5%、13.1%。江蘇表現出較強發展韌性,其2020年海洋生產總值較2019年增長了1.4%。此外,北部海洋經濟圈內部各省占全國海洋生產總值比重大多呈下降趨勢,而東部、南部海洋經濟圈內部各省占比則呈上升趨勢,表明我國海洋經濟發展面臨明顯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實現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第一,以海陸統籌治理海洋環境,開發海洋資源,提升海洋生態價值。當前,陸源污染依然是海洋環境治理的難點。同時,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活躍碳庫,增強海洋碳匯能力是我國實現碳中和的有力抓手。海陸統籌治理海洋生態環境成為建設海洋強國、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切入點。一是建立協同治理的行政管理體制。聚焦海陸銜接重點區域,建立“灣長制”與“河長制”在人員任命、管理區域、責任落實等方面的無縫銜接機制,鞏固“河灣聯動、海陸共治”的良好局面。二是推進海陸生態系統協同保護。嚴守海洋生態紅線,建立健全以近岸海域為重點、覆蓋我國管轄海域、輻射極地和深海重點關注區的業務化生態預警監測體系,科學把握海陸生態系統的相互作用機制和變化趨勢,推進海陸生態系統協同保護、整體修復、綜合治理,打造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屏障,助力碳達峰與碳中和目標的實現。

          第二,夯實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產業根基。在新發展格局下,海洋產業高質量發展需要把握好產業鏈協同創新與海陸統籌產業布局的有機結合。

          在促進產業提質增效方面,順應海洋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實現傳統海洋產業轉型升級與新興產業集聚集群發展。一是強化海洋領域基礎研究,為多維度挖掘海洋資源的生態價值、經濟價值提供科學依據。基于海洋強國建設、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海洋碳匯能力提升的戰略需要,搭建多方參與、高水平的基礎科學創新平臺,吸引培育世界級海洋基礎科學領軍人才,有序推進國家級重大海洋科技創新項目,加快形成具有世界引領性的原始創新成果,搶占關鍵領域海洋科技創新制高點。二是構建海洋產業共性和核心關鍵技術協同創新機制,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加強頂層設計,聚焦各經濟圈的主導優勢產業及其核心技術創新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組建海洋科技創新聯合體,在高端海工裝備、海水淡化、海洋生物醫藥等重點領域,持續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科技成果轉化,為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快速成長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三是建立健全海洋產業鏈協同創新的動力機制。綜合考慮各省涉海產業鏈基礎、領軍企業和科教優勢資源,系統布局跨區域的海洋產業鏈創新關鍵環節與海陸梯度產業轉移技術路徑,將三大海洋經濟圈主導產業的轉型升級、集聚集群引領及其對周邊和內陸區域的擴散帶動進行有機結合。

          在拓展產業空間布局方面,基于海洋產業的海陸統籌、全球化布局需要,堅持抓主導產業、關鍵節點以及由點到面的思路,科學謀劃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明確三大海洋經濟圈內各省市的比較優勢和發展潛力,科學規劃其在海洋經濟圈協同發展中的戰略定位和主體功能,構建特色鮮明、布局合理、錯位競爭、優勢顯著、產業融合的現代海洋產業體系,促進各類涉海要素合理流動和高效集聚,增強創新發展動力。二是鞏固三大海洋經濟圈中心省份和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先發優勢,增強其他地區在產業轉移、創新孵化、腹地經濟、生態安全等方面的功能,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海洋經濟空間格局。三是聚焦“大海域”“大空間”,將海陸經濟的邊界延伸到遠洋深海、極地,將海陸統籌進一步深化到對外開放、貿易合作,在國家戰略高度上把握海陸統籌與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新發展格局。

          第三,優化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制度環境。一是建立健全海洋經濟治理制度,包括建立健全海岸帶空間管控和生態保護修復制度、海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海洋科技創新體制機制等。二是深化海洋經濟管理體制機制改革。進一步明確界定各涉海經濟部門間的職責邊界,創新海洋經濟管理制度模式,全方位、全過程加強海洋經濟管理與執法能力。三是基于全球視角,創新海洋經濟治理規則。秉持共建共商共享理念和原則,以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為契機,加強海上互聯互通和各領域務實合作,積極參與公海、深遠海、極地的經濟治理,構建靈活、多元的藍色伙伴關系,助力形成海洋命運共同體。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全面開放格局下區域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20&ZD100)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山東大學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