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邏輯意蘊
日期:2021-03-2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新階段,中國共產黨立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這進一步彰顯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國邏輯”。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周年,揭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國邏輯”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探討。
第一,人民至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奮斗目標?,F代化是中國發展的目標導引,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中國人民進行了不懈的奮斗。歷史地看,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變革的百年史,就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探索實現中國現代化發展的歷史。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關鍵在于堅持人民至上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促進了“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從第一個五年計劃到第十四個五年規劃,一以貫之的主題是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梢哉f,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而如何正確看待這一問題,這就要從政治高度去看待,亦即實現共同富裕不僅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之所以是重大政治問題,原因在于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征。到2035年,我們的既定目標是我國要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亦即中國社會要整體進入現代化社會,國家經濟發展規??偭亢芸赡軐⒕佑谑澜缱钋傲校顬橹匾氖侨巳硕寄芟硎艿浆F代化發展的成果,這在相當意義上將改變人類現代化發展的整體圖景。
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中,始終堅持尊重社會發展規律與尊重人民歷史主體地位的一致性,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依靠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歷史偉業。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根本上就是要解決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矛盾。當前,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已經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特點,此時要增強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針對性,精準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可以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創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第二,文明發展:走自己的路,努力作出中國貢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成功意味著一種人類新文明形態的開啟,是一種不同于舊有現代化發展模式的新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也是和平和文明發展的現代化道路。與一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走暴力掠奪殖民地、以剝奪其他國家發展資源為代價的現代化道路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是走和平與文明發展、互利共贏的現代化道路。新中國成立以來,圍繞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這一主題,中國共產黨人進行了艱辛的探索,取得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階段性成就。在新的歷史時期,明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總任務是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分“兩步走”在本世紀中葉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我國要全面建設的現代化是堅持社會主義制度下的現代化,這是由我國的基本國情和社會主義性質所決定的。社會主義要素是衡量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決定性要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拓展了發展中國家走向現代化的路徑,具有顯著的文明性和優越性,為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一種新方案。
第三,黨的領導:為人類政治文明發展貢獻中國智慧。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強領導核心,中國共產黨始終引領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前進方向。歷史地看,堅持和加強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全面領導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也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更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政治保證。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基本實現現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就現代化程度看,“全面小康”是初步現代化,是我國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前提和物質基礎,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基礎上提出的更高要求的奮斗目標,是提升和跨越,是更加全面、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現代化,這一切都要在中國共產黨堅強有力的領導下才能實現。
總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實地彰顯著中國人民的首創精神,必將作為引領未來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為此,理解和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具有歷史和全球視野,只有在歷史和全球這樣的大時空視野中,才能真正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世界歷史和現實意義。這就要求我們,以現代文明新秩序建構為目標,不斷深入挖掘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國邏輯”背后的文明意蘊,從而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持續而強大的動力。
?。ㄗ髡邌挝唬簭B門理工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