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學術研究

        用新質生產力引領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日期:2024-05-2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明海英 通訊員程聰瑞)5月18日,第一屆高校國家治理智庫聯盟論壇暨第十一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高峰論壇——“新質生產力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研討會在華中科技大學以“線上+線下”方式舉行。

          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

          華中科技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許曉東表示,華中科技大學堅持頂天立地、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高度重視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和文科學科的發展。十年來,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聚焦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全球治理等重大問題開展深入研究,取得累累碩果。他指出,新質生產力的提出不僅是對傳統生產力概念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深刻啟示,這要求我們不僅要關注生產力的發展,更要關注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協調發展,新質生產力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相輔相成,共同推動國家全面發展進步。本次論壇聚焦“新質生產力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緊扣時代脈搏,響應國家重大需求,體現了與會者敏銳的政治判斷力和強烈的使命感,他期待會議能夠產出更多高質量的成果。

          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成員許巍表示,加快形成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事關中國式現代化全局。對湖北來說,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必須推動新質生產力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引擎。本次論壇聚焦“新質生產力與國家治理現代化”,體現了各位專家立足兩個大局、把握歷史大勢、掌握歷史主動的精神,也充分體現了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一貫勇立時代潮頭、聚焦重大問題、服務國家戰略的建院宗旨,期待各位專家學者圍繞“新質生產力與國家治理現代化”開展廣泛討論和深入研究,為以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以發展新質生產力助力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貢獻更多的智慧。

          華中科技大學國家治理研究院院長歐陽康介紹了國家治理智庫聯盟成立的過程,回顧了過去十屆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高峰論壇探討的議題。他指出,這些議題都是當代中國國家治理中的重大問題,對這些問題以年度會議方式召開研討實際上使我們不斷聚焦重大問題來服務國家戰略。歐陽康表示,中國的新質生產力發展無疑將在世界的生產力體系變革中起到一種特殊的引領作用。本次會議以“新質生產力與國家治理現代化”為主題,實際上是要從根基上解決一個國家發展如何從生產力這個最基礎、最活躍、最根本的力量入手,來改變我們的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層建筑與我們的思想理論體系。他期盼各位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如何用新質生產力來提升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同時又用新質生產力來引領我們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開幕式由華中科技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處處長李志強主持。

          集思廣益貢獻理論和實踐智慧

          來自國內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共中央黨校、中國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南京大學、中山大學、中國人民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廈門大學、中南大學、山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重慶大學、中央財經大學、暨南大學、東北大學、河海大學、華東政法大學、北京交通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湖北大學、中南民族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天津師范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安理工大學、華僑大學、浙江師范大學、信陽農林學院等30余所高校和研究機構的40多位國內專家學者和線上線下2500余人參與了本次論壇。

          論壇共設置三場主旨報告、兩個分論壇,來自國內29位著名專家和10位青年學者在大會上發言。在第一階段的主旨報告中,6位學者圍繞新結構經濟學與發展新質生產力、公共資源交易與發展新質生產力、數據與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與現代文明形態更新、新質生產力與新質安全治理現代化等話題進行發言。在第二階段的主旨報告中,6位學者圍繞新質生產力與數據治理、非公有制經濟產權保護與發展新質生產力、數字政府治理等話題進行發言。在第三階段的主旨報告中,5位學者圍繞新質生產力的構成邏輯、新質生產力的經濟學意義、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新質生產力等話題進行發言。論壇期間還召開了高校國家治理智庫聯盟第二屆理事長。

          與會學者的發言緊緊圍繞“新質生產力與國家治理現代化”這一核心論題,集思廣益貢獻理論和實踐智慧,從新質生產力的學理探討、新質生產力賦能國家治理現代化、新質生產力與中國式現代化、新質生產力的創新路徑、新質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變革、新質生產力與高質量發展、新質生產力與綠色低碳轉型、新質生產力與數字經濟、新質生產力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新質生產力與全球治理等角度出發,積極獻言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