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新型農業智庫高質量發展
日期:2025-08-1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實施了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業強國等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我國新型農業智庫建設緊緊圍繞這些重大戰略舉措,從戰略規劃到基層實踐,從經驗推廣到產業創新,通過多維度、跨學科的協作,產出了一批批具有針對性、實證性、學理性和科學性的智庫研究成果,為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學決策支撐,成為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加速器”。
新型農業智庫建設
與成果轉化明顯提升
首先,新型農業智庫建設成效明顯,智庫成果不斷輸出。黨的十八大以來,服務于農業的新型智庫產出了大量智庫研究報告,這些成果不僅體現了智庫的學術深度,更直接轉化為政策落地的“指南針”,為我國農業重大戰略的頂層設計以及農業發展提供了數據支持和理論支撐。例如,2025年,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農村發展研究院發布的《2025中國農業農村發展趨勢報告》,預測了2025年農業附加值增速(5.8%)及關鍵產業布局方向,為政府制定糧食安全、農民增收等政策提供了科學依據。廣東省農村政策研究中心則在成立20周年之際,通過“萬名學子鄉村大調研”等活動,形成《廣東鄉村調研報告》,推動20多項省市級政策落地實施,包括農村集體經濟扶持和食品安全改革。
其次,全國性農業智庫合作交流平臺不斷涌現,農業研究成果跨區共享。黨的十八大以來,新型農業智庫通過論壇、研討會等形式,推進了全國性農業智庫合作交流平臺的發展,促進農業研究成果的跨區域經驗共享。中國社會科學院迄今已連續舉辦二十屆全國社科農經協作網絡大會,齊聚全國30家省(區、市)社會科學院和部分高校、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先后圍繞我國農業農村發展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如“鄉村振興”“農業強國”“千萬工程”等議題展開協同攻關與深入研討,為推進我國“三農”理論與實踐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再次,地方新型農業智庫平臺蓬勃發展,智庫建言獻策影響力不斷增強。黨的十八大以來,各地政府開始逐步重視地方新型農業智庫對全省農業農村政策方面所發揮的理論支持和決策咨詢作用,地方新型農業智庫建設不斷增強。地方新型農業智庫堅持問題和應用導向,突出地方農業發展特點,重點圍繞省級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具有全局性、戰略性重大問題(產業升級、糧食安全、綠色發展、耕地保護、科技創新、鄉村振興等內容)開展決策咨詢研究,提供符合地方特色的解決方案,是地方農業高質量發展的“思想庫”和“智囊團”。
最后,新型農業智庫進行實踐創新,推動了地方農業的特色發展。推動農業智庫探索問題的實踐創新是新型農業智庫發展的重要職責。近些年,我國農業智庫圍繞“三農”發展實踐開展研究分析,提出了務實管用、科學可行的政策建議,有力地推動了地方農業的特色發展。例如,2024年,遼寧社會科學院、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兩家智庫科研機構合作進行實踐探索創新,圍繞沈陽新民市的鄉村特色產業、鄉村文旅文化產品等方面提供了大力支持,指導策劃“新民記”文化產品。在智慧賦能鄉村振興方面,新民市產學研融合成果落地轉化達到14項。河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通過田野調查和案例剖析,總結出適合地方特色的治理模式,有效提升了地方治理效率。
多措并舉推進
新型農業智庫高質量發展
農業智庫成果對黨和國家制定農業發展戰略和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區域農業發展決策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大背景下,加快推進新型農業智庫建設成為新時代的選擇,需要從以下方面著手做好具體工作。
第一,加強引領,堅持正確政治定位和方向。智庫建設必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政治定位和方向。“城鄉融合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農業是基礎性產業,農村是城鄉融合發展的重點,在農業智庫建設方面,要堅定不移高舉改革開放旗幟,緊緊圍繞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堅持走中國特色農業農村現代化發展道路,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在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等方面明確當前農業農村改革的重點任務,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積極在農業發展規劃、鄉村產業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城鄉融合發展等領域為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建言獻策,在新征程上奮力譜寫“三農”新篇章。
第二,積極推進,構建強有力的支持體系。首先,各級政府要進一步增強對新型智庫建設重要性的認識,積極出臺相關制度和政策,推動智庫體制機制創新,從完善智庫的組織管理、機構設置、經費支持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加強政府對智庫建設的引導,形成新型智庫職能作用發揮的制度保障。其次,各個智庫管理者要進一步落實自身智庫建設,積極構建新型智庫成果轉化的科學評價標準體系,制定智庫成果認定政策,激發智庫研究人員的積極性,從制度建設上引領新型智庫建設高質量發展。最后,為新型智庫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吸引社會資金、民間資金開展智庫項目研究,彌補智庫建設經費不足的矛盾,防止新型智庫建設虛化。
第三,強化合作,打造多渠道的共享平臺。首先,要加快構建農業智庫的系統性共享平臺,形成國家宏觀、省級中觀、縣域鄉村微觀的三級智庫科研建設體系。其次,加快建立橫向的省級農業智庫共享平臺。農業智庫研究有著明顯的地域性特征,省級是加強農業智庫共享平臺建設的重要一環。要構建政府類、地方社會科學院、涉農高校等農業智庫的合作機制,建立政府農業職能部門管理人員、農業院校等專家學者積極參與的合作共享平臺,形成決策者與研究者分工明確、相互配合的機制,聚焦地方農業發展戰略問題,加強交流和溝通,形成高質量的智庫報告,充分發揮農業智庫在指導地方農業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最后,要加強智庫研究成果的資源共享平臺建設。目前,新型農業智庫研究往往立足于大量的基層實證調查研究,獲得廣泛的基礎性數據,使得新型智庫報告具有實證性、科學性、實操性。這些數據資源非常豐富,要建立數據庫共享平臺,使智庫研究成果發揮更大作用。
第四,引進人才,加強智庫人才隊伍建設。人工智能在農業領域的應用,需要大量的復合型農業智庫人才,既需要具備扎實的農業知識和經驗,還需要掌握人工智能大模型、農業大數據、物聯網等相關技術。政府要加大對農業人工智能智庫人才培養的投入,推動農業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培養更多符合當下現代農業發展需求的人才。同時,政府可以設立人才專項基金,吸引更多從事人工智能和相關領域的優秀人才加入農業領域,推動技術創新,這也是推動國家鄉村振興戰略、數字鄉村建設以及智慧農業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作者系遼寧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遼寧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