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示范帶動機制促進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
日期:2024-12-1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實施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工程。發揮農村電商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是實現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之舉。2024年3月,《商務部等9部門關于推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指出:“要建立農村電商典型示范推廣機制,及時總結好經驗好做法,成熟一批、推廣一批,引領帶動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農村電商的典型示范帶動本質上是一種創新擴散,是新生產與銷售形態、新商業模式、新經濟業態的傳播與擴散過程,是促進農村電商更好地發揮溢出效應、形成正外部性的主要途徑。當前,農村電商發展的區域化特征顯著,典型示范的推廣帶動主要還停留在自發層面,輻射帶動的深度與廣度都具有較大的局限性。為此,亟須優化示范推廣帶動機制,助力數字鴻溝彌合,推動數字紅利共享,促進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
示范帶動具有多重功能
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是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順應數字經濟發展趨勢的必然要求。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在于兼顧效率與公平,促進農村電商產業體系優化、發揮農村電商在促進共同富裕中的積極作用是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在這一過程中,發揮典型區域、企業、基地、帶頭人的示范引領作用,對于促進農村電商創新擴散和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一是推動信息互通,助力大眾創業。示范帶動有助于促進創業資源和市場信息共享,提高農民的創業機會識別能力和創業資源動員能力。基于熟人社會關系網絡的模仿和創新以及鄉村社會能人的帶動構成了大眾創業的必要條件,是創業集聚現象的社會基礎。例如,在山東省曹縣丁樓鎮,“在網上賣服裝”的生計產生巨大的示范效應,村民開始紛紛開網店,“淘寶村”迅速遍地開花,形成一戶帶一街、一街帶一村、一村帶一鎮的電商創業模式。二是實現市場聯動,構建產業集群。發揮各類典型的示范帶動作用,有助于構建不同區域的產業配套關聯,促進生產要素流通,延長農村電商產業鏈條、構建上下游協同的農村電商產業集群。例如,江蘇省沭陽縣扎下鎮就通過實施“領頭雁”工程,構建家庭農場、種養大戶等各類主體百余個,引領帶動農村電商的新產業新業態,實現花木盆景全產業鏈發展和產業集群形成。三是促進資源共享,縮小數字鴻溝。在農村電商發展過程中,存在基礎設施、信息接入、能力懸殊等差距,制約了農村電商的普惠性發展。示范帶動有助于起到“先富帶動后富”的作用,促進信息、技術、人力、物流等生產要素的共享,降低農民電商創業成本,減小城鄉和地區之間電商發展差距。
農村電商示范
帶動機制存在短板
傳統創新擴散通常面臨飽和問題,隨著時間推移,擴散程度和速度降低。受制于市場環境、產業結構、農民能力等因素的影響,當前農村電商的示范帶動還存在如下三類短板。一是在力度上,缺乏頂層規劃設計。當前,示范帶動多由創業者自發形成,各級政府缺乏頂層規劃,示范帶動效果存在較大的偶然性,甚至呈現出無序的狀態。一方面,在地方保護主義和地區壟斷性競爭背景下,示范帶動的縱深推進常面臨一些制度瓶頸,不同區域之間缺乏自上而下的貫通聯動機制。另一方面,不同區域自然資源稟賦和社會資源配置存在差異,示范帶動頂層設計的缺乏導致難以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二是在廣度上,存在地理空間限制。當前,農村電商典型的示范帶動主要體現為熟人擴散,依托傳統的地緣、血緣和業緣關系網絡展開。從帶動的地理空間看,則主要表現為鄰村、鄰鎮的區域模式,難以形成跨區域帶動。究其原因,從電商經營者的角度看,其重心在市場經營上,具有公益和社會責任屬性的示范帶動只是他們在形成合作性市場關系過程中的附帶行動,缺乏對示范帶動的系統性布局。與此同時,為了避免同一區域的競爭,不少電商經營者在關鍵的信息、技術等方面不愿意與周圍人共享,導致了示范帶動效應的空間局限性。三是在深度上,缺乏產業系統關聯。一方面,典型區域與帶動區域之間缺乏深層次的市場關聯,沒有在產業體系、產業結構、產業鏈條等方面建立起“生態圈”。在生產決策改進、產品類型調整、營銷思路創新、售后服務跟進等方面沒有形成高質量的合作關系。另一方面,就示范帶動的模式來看,多表現為簡單的跟風模仿和直接復制,缺乏實質創新。相鄰區域營銷產品和模式的同質化容易誘發低價營銷、惡意競爭和“劣幣驅逐良幣”現象,進一步阻礙電商產業的轉型升級。
優化農村電商
示范帶動機制
構建完善的示范帶動機制,促進農村電商高質量發展,應著力構建政府、市場和社會的多方聯動機制。具體包括以下四點:
一是推動典型建設,形成示范樣板。示范帶動的首要前提是做好典型建設,為此,應在農村電商“領跑縣”、縣域數字流通龍頭企業、電商直播基地、電商帶頭人的“國字號”典型的培育及認定上,將示范帶動能力和效果作為重要的認定和評價標準。同時要加強對于典型區域農村電商產業發展經典模式的總結,圍繞電商生態圈的各個環節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樣板。著力培育農文旅新模式、從田頭到餐桌的全供給鏈模式、農產品直播模式等新型農村電商形態,推動地方創新,豐富典型樣態。
二是促進跨地合作,暢通帶動渠道。示范帶動的核心機制是建立跨區域、跨部門的聯動機制。一方面,加強頂層設計,建立跨區域聯動合作機制。建立跨區域、跨部門的政策溝通、信息共享、問題互通、力量互借機制,構建資源帶動、政策帶動、產業帶動、人才帶動、技術帶動等多元帶動模式。另一方面,著力打破服務地域阻隔、信息壁壘及條塊分割,實現農民電商創業經驗和模式的有效擴散和傳導,推動不同區域物流配送中心(園區)、快遞網點、農村電商服務站等實現共建共享,推動跨區域結對幫扶,促進不同市場主體開展有效合作。
三是加強市場引導,構建生態商圈。示范帶動的核心目標是構建不同主體(區域、基地、企業、個體)之間的深層次市場關聯,構建協同、創新、高效的農村電商生態圈。在產業布局上,推動生產、加工、包裝、銷售、寄遞等的一體化建設,有序延鏈補鏈強鏈,深入推進產業集群化發展。相鄰區域可探索形成“隔墻配套”協作模式,促進上下游深度合作。與此同時,加強典型區域與帶動區域的跨地區合作,從人才培養、選品培訓、物流搭建、售后服務等方面加強資源整合,為農村電商生態圈建構物質和制度基礎。
四是注重風險管理,提高市場能力。示范帶動本質上是一種市場行為,電商從業者不可避免會因市場飽和、競爭激烈、平臺監管等原因而面臨經營風險。同時,產品質量風險、信息不對稱風險、運輸寄遞風險都會制約示范帶動的成效。為此,在示范帶動的過程中要注重因地制宜,避免盲目跟風、簡單模仿,加強對普通農戶的技能培訓,推動政策傾斜,提高農民市場韌性和抗風險能力。同時要優化信用體系、品控體系、售后服務體系,提高普通農戶的市場能力。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農民電商創業風險及其治理的社會學研究”(21CSH083)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華中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