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益實現的法治之道
日期:2024-11-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改革開放以來,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土地財產權益,既是我國推進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遵循的價值主線,也是我國農村土地立法踐行的制度精神。土地承包經營權益是農民享有的主要土地財產權益,也是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重要內容。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制度變革,農民享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益的內容更加豐富、實現方式更加多元、期限更加長久穩定,已實現通過制度為深化農村改革保駕護航的政策目的。

■《土地承包經營權益實現機制研究》,房紹坤等著,法律出版社2023年4月版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出臺了《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關于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的意見》等諸多政策文件,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保持農村社會和諧穩定、實現“有恒產者有恒心”的產權理念提供了扎實的政策保障。《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以堅持農村集體所有制并推進農村集體所有制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機融合為基礎,以促進中國特色的民事權利制度創新為抓手,完善了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益的法治保障體系,為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益實現機制落地見效奠定了私法基礎。今后,我國深化農村改革和加強農村土地立法應當繼續秉持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的既定路線,補缺補強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益保障方案,優化細化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益實現規則。
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益是極具中國本土特色的現實問題,也是構建中國法學自主知識體系的重要場域,因而亟須反映中國制度的時空環境、觀照中國時代的本質特征、滿足中國社會的現實需求的民法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支撐。2023年4月,房紹坤教授等撰寫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益實現機制研究》一書由法律出版社出版。這本書以構建中國民法學的自主知識體系為根本出發點,著眼于民事權利基本原理,從私法視角全面、系統、深入分析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益實現的法治路徑,強化了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益的保障法理,并提出了彰顯時代價值且深具科學性、整體性和實操性的措施。
該書在結構上分為三編,遵循了“法理奠基—制度診斷—路徑探尋”的內在邏輯,分別聚焦于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益實現機制的理論創新、制度落實和路徑選擇,從抽象到具體循序漸進地展開探究,為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益實現研究提供了一個理論厚實、邏輯清晰、論證嚴密的分析框架。該書從梳理農地“三權分置”改革的必然性出發,以農地“三權分置”的制度基石、制度前提和制度核心的闡釋為基點,立足科學準確闡明政策文本的制度意蘊,致力于從政策文本中凝練法學原理,從實踐素材中找尋新問題、探索新思路、證成新觀點,夯實了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益實現的私法機制構建理論。
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益所涉內容極其廣泛,在研究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該書對研究主題的選取極為獨特且富有實踐邏輯,在內容方面呈現出諸多亮點:一是緊扣我國經濟社會轉型中制度創新需求,對農地“三權分置”改革的演進及其理論淵源與實踐經驗進行了全景式的歸納。二是對農地“三權分置”中“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的私法內涵、制度定位和內在邏輯進行了精準的法理解讀。三是對進城落戶農戶、承包地調整和收回、征收關系和繼承關系等特定主體和特定場景下的土地承包經營權益實現機制的落實進行了細致入微的制度剖析。四是對土地經營權這種深含中國特色的新型民事權利的投資入社和入股規則、信托和抵押規則、土地經營權的流轉與再流轉以及土地經營權流轉后發包方的終止權等疑難問題進行了解答。
當然,該書也存在些許缺憾。首先,研究視角局限于法學視角。土地承包經營權益的實現不只是民法學的研究對象,也是管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學科的研究對象。這本書是立足于法教義學方法、以私法規則為基礎所做的研究,多學科交叉融合研究的力度尚有不足。其次,研究結論略偏重政策分析。長期以來,我國農村土地制度發展均遵循“政策先導、立(修)法跟進”的路徑。探尋土地承包經營權益的實現機制,需要挖掘政策文本的深層次內涵,更需要厘清各項政策與具體法律規則的對接渠道,以明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法律依據,從而促進良法善治。最后,該書的研究內容植根于農地“三權分置”改革實踐。農地“三權分置”制度的落實是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益實現機制的內核,如果在書名中增加農地“三權分置”的場景限定,則更能與這本書內容相契合。
總之,作者從民事權利體系和制度創新視角分析得出的結論,是實踐中落實中央強調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的政策要求的重要參考。隨著農村改革向縱深發展,中國農地問題的研究視野也會更為開闊。
(作者系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土地法制研究院院長、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