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理論前沿

        理論前沿

        展示數字文明的中國形象

         日期:2024-11-2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數字文明造福各國人民,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數字文明基于生產方式深刻變革和數字時代現實需要的作用機制形成,是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的一種全新的文明范式。不同于以往文字記載的文明,數據時代的記錄已經突破了傳統文明只關注少數人的局限,發展成為全人類共同的文明記錄。通過數字技術與人類生產生活的深度融合,數字文明更加全面地闡釋并推動了人類智慧集聚和全球共同繁榮。國家形象是一國在國際交往實踐中由該國自我認知和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體對其認知疊加形成的,需要積極主動地塑造和展示。當前,中國不僅面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和全球高度互通互聯的時代挑戰,更是肩負著參與構建全球數字治理體系的時代使命。如何展示數字文明的中國形象,對于展示多樣和諧、充滿活力、充滿希望和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展示多樣和諧的形象

          多樣性是人類文明的內在屬性,也是共建和諧世界的重要前提。馬克思深刻揭示人類文明多樣性,認為同一經濟基礎“可以由于無數不同的經驗的事實、自然條件、種族關系、各種從外部發生作用的歷史影響等等,而在現象上顯示出無窮無盡的變異和程度差別”。因此,各國在堅定走適合自身國情的獨特發展道路時,必然會孕育出具有鮮明特色的文明形態。盡管在數字文明時代,發達國家可以利用高科技創新向其他國家的經濟社會各領域滲透來限制他們的文明進程,但世界文明浩浩湯湯,一時的阻礙無疑是螳臂當車。中國對待數字文明的一貫態度是要讓所有國家共享數字發展紅利,即強調多樣和諧,而非一國獨大。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塑全球創新版圖和經濟結構。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數字經濟新一輪布局,倡導各國攜手構建數字命運共同體,跳出“零和博弈”陷阱,共同邁向數字文明新時代。中國的數字文明不是少數人的文明,而是老少皆宜、城鄉皆宜的文明。中國應努力彌合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貧困者之間的“數字鴻溝”,使在數字社會中處于弱勢的部分老年人和農民工群體也能享受到數字發展紅利,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數字文明所衍生的數字文化產品、數字精神享受等能夠精準滿足消費者的需要,兼具社會價值和商品價值,蘊含教育、倫理、娛樂、審美、消費、益智、凝聚等多樣功能,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表現。因此,數字文明不僅是推動國家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的重要驅動力,也是在國際社會上展示中國多樣和諧形象的重要途徑。

          展示充滿活力的形象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新興領域改革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戰略地位,強調要構建“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加拿大學者馬歇爾·麥克盧漢指出,“一切技術包括城市都是人的延伸”。發展數字文明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人的延伸,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我國數字化改革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人民群眾在哪里,數字化改革的觸角就延伸到哪里。生活連通國家,充滿活力的數字文明體現的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不斷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和手段,積極推進從“治理”到“智理”的數字化轉型,致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新格局。在數字文明的一系列重大舉措帶動下,人民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和水平得到明顯提升,人民當家作主的各項權利得到有效落實,數字文明新形態的活力得到充分彰顯。塑造和展示充滿活力的中國數字文明形象,是適應國際發展環境和數字文明時代趨勢的必然要求。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革新了信息的呈現方式、傳播渠道和人際交往方式,使得更多承載人類共通價值表達的數字化產品以生動形象、充滿活力的方式向外輻射。通過數字文明展示中國的國家形象,應深入把握數字傳播中的主體、渠道和機制變化,綜合運用信息技術手段探索數字傳播的內在規律和發展邏輯,使得充滿活力的數字文明具有表達、動員、感染、聚焦等功能。在數字文明時代,面對規模龐大、思想多元的國內外受眾,我們要努力消融“語言壁壘”和“文化隔膜”。只有不斷提高面對不同品位受眾的“烹飪水平”,中國數字文明才有可能切實提高自身的“魅力指數”,向世界呈現充滿活力的發展面貌。

          展示充滿希望的形象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當前,中國正處于從工業文明邁向數字文明的重要關口,數字技術正以新理念、新業態、新模式全面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領域全過程。國家形象塑造通常在精英和大眾兩個不同層面進行獨立傳播。前者文化素養較高,認知態度一經形成便較難更改,偏好傳播嚴肅、正式的文化內容;后者受教育程度較低、社會資源少,偏好傳播多元、通俗的文化內容。中國數字文明的相關變革不僅帶來數字經濟的蓬勃發展,也賦予精英和大眾兩個層面文化傳播的主體地位,讓各個層面的人群對數字技術的發展充滿希望。美國學者尼古拉·尼葛洛龐蒂在《數字化生存》中提出數字文明的四方面特征——追求和諧、分散權力、賦予權力、全球化。當前,世界各國為占據全球數字經濟發展高地,將推進數字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以加速數字經濟發展作為國家間博弈的前沿領域,數字鴻溝和數字壟斷問題日益凸顯,數字霸權成為數字文明時代全球互通互聯的最大挑戰。近年來,美國在高新技術領域試圖阻礙中國數字經濟的發展,以及各國共同邁向數字文明新時代的步伐。與美國的數字霸權行徑相反,中國致力以實現數字包容、數字治理、數字共享來統籌推進全方位的數字文明建設,樹立共同迎接數字技術挑戰的希望和信心。數字技術的發展要立意歡樂和愉悅,投射與寄托不同層面人們的精神世界、精神家園,充分把握不同受眾的價值觀念、文化背景和接受習慣。要整合數字文明資源,增強數字文明傳播力,創建共同認同的話語空間,保持對數字技術發展的樂觀態度,更好地展示充滿希望的中國數字文明形象。

          展示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國要有大國的樣子,要展現更多責任擔當。”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中國數字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歷來強調構建數字命運共同體。中國期望世界各國都能積極參與數字文明的發展進程,讓數字文明增進全人類共同福祉。作為全人類共同的寶貴財富,數字文明能夠跨越國界,超越意識形態偏見,克服語言和文化等傳播障礙與隔閡,建立起共通的話語空間,讓世界人民“一個都不能少”地受益于技術發展浪潮,共享數字發展紅利。推動數字文明建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度結合,要深入挖掘詩詞、戲曲、武術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中“有責任、有擔當”的內涵,通過數字技術進行“屏性媒介”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展示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推動建構公正合理的全球數字治理新秩序,要把數字技術融入全球氣候變暖治理、全球貧困治理、全球海洋治理等領域,主動發聲、善于表達,贏得更多的主導權和發言權,不斷提升和展示負責任的大國形象,發揮中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引領作用。在數字文明的發展中,不僅要按照數字技術的“基本序列”方式敘事,還要按照數字技術的“復合序列”方式敘事,在多方話語交流與博弈中塑造、呈現與傳播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同時,數字文明的發展要打破國家形象塑造方面“刻板化”“單一化”“滯后化”“臉譜化”的窠臼,努力構建國際話語傳播體系,講好中國故事,創新中華文明精神標識的傳播方式,為其他領域展示負責任的大國形象提供標桿。我們應堅持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向世界展示中國數字文明負責任的深層魅力,充分彰顯中國的國家形象及國際地位。

          (作者系江蘇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揚州大學理論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