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理論前沿

        理論前沿

        聚焦出土文獻與早期易學話語體系建構

         日期:2024-11-21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張清俐 通訊員 方新雷 蘆娜)11月16-17日,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研究專項學術團隊項目“先秦兩漢出土易類文獻匯纂通考與話語體系建構研究”開題報告會在山東濟南舉行。

          山東大學人文社科研究院副院長劉祖國認為,冷門絕學團隊項目“先秦兩漢出土易類文獻匯纂通考與話語體系建構研究”聚焦先秦兩漢時期的出土易類文獻,著眼于構建一套全新的、符合歷史實際的話語體系。這不僅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學術探索,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該項目首席專家、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院劉光勝教授表示,從較為分散的單批(篇)出土材料擴展至所有先秦兩漢易類文獻,由基礎性的文字考訂、篇章釋義、文本比較提升到系統化、體系化的理論總結,全面歸納早期易學的生成特征,建構易學理論新范式的時機已經成熟。早期易學應當分為四系:《連山》《歸藏》《周易》及清華簡《筮法》。與學界以往的“階段”說相比,該項目研究的創新之處,是從多元多線、動態生成的維度出發,先橫向分系,后縱向展開,在橫向、縱向雙重視域下展示早期易學多元發展、激蕩融合的繁盛景象。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廖名春提出,建構早期易學話語體系,必須強調證據。卦序是區別不同譜系筮法的關鍵依據。上博簡《周易》等易類文獻背后有刻畫線,可以為卦序提供重要的參照。

          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教授林忠軍認為,在早期易學話語建構過程中,要充分重視文獻的地域性。不管是馬王堆帛書《周易》,還是王家臺秦簡《歸藏》,它們都是在某一地域流傳的文獻,烙有地域文化的深切印跡。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楊慶中表示,西漢田何所傳易學是儒門易,施、孟、梁丘兼具象數和義理。孟、京所建構的是漢代“新易學”,與施、孟、梁丘不同。孟、京易學在易學體系建構中,吸納了漢代的《日書》等數術資源。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王承略認為,建構早期易學話語體系,不能忽視先秦兩漢引《易》的資料,如《左傳》《國語》引《易》。以前研究京房,主要依據《京房易傳》。目前和京房相關的資料又有新發現,希望能把這些資料納入到早期易學話語體系的建構中來。

          清華大學哲學系教授丁四新認為,建構易學話語體系,首先必須確定話語體系的標準。筮數不同,是否必然意味著揲筮法的不同?要把北大漢簡《荊決》納入到出土易類文獻研究領域中來。

          山東大學易學與中國古代哲學研究中心教授李尚信認為,依照目前的文獻材料,我們尚不能證明《連山》的存在。換言之,將早期易學分為“四系”或“多系”,尚存在文獻證據的缺環。他提出,在分系的同時,要考慮到易學的主流與方向。義理易學在西漢時期存在,但在東漢時期則未必如此。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易學文化研究院教授張濤認為,要積極跟蹤出土文獻的發現情況,涸澤而漁,對出土的數字卦材料進行全面的普查。只有在資料搜集齊全的基礎上,才能夯實早期易學話語建構的基礎。

          曲阜師范大學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劉彬認為,目前的出土易類文獻,尚不足以證明《連山》筮法的存在。早期易學話語體系的建構,必須建立在對出土易類文獻匯纂通考的基礎之上,而不能提前主觀預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