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理論前沿

        理論前沿

        創新數字金融 構建現代金融服務體系

         日期:2024-11-04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在數字中國的國家戰略構建進程中,各行各業都在布局自身業務和管理模式的數字化轉型。數字金融具有數字與金融的雙重屬性,能夠加速資金、信息、數字等要素的自由流通與有效配置,矯正傳統金融因信息不對稱引發的市場失靈和金融割裂問題。數字金融業務模式和業態正在不斷進化之中,目前主要涉及數字貨幣、數字支付、數字信貸、數字證券、數字保險、數字理財等金融業態。近年來,我國數字金融發展成就卓著,移動支付、數字信貸、央行數字貨幣、金融科技創新能力、金融科技企業價值等領域已走在全球前列。數字金融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中國的經濟和金融格局。在大數據、人工智能、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支撐下,數字金融通過重塑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業態和模式,成為穩定經濟大盤、全面加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力,也是當下及未來一段時間中國金融發展的主旋律。做好數字金融這篇大文章,需要在加快發展數字經濟的時代背景下,推動金融與數字經濟有機融合、數字技術和數據要素雙輪驅動,著力提升金融創新水平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強化系統性風險防控,加快建設金融強國。

          《數字時代金融創新的理論與實踐》一書準確把握我國金融創新發展的時代特征,在當前金融科技迅猛發展的背景下,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踐案例。縱觀全書內容有如下特點。

          理論框架全面

          該書詳細闡述了數字時代金融創新的理論基礎,包括數字金融、金融創新、金融集聚等重點領域的發展背景和理論依據。系統梳理了國內外數字金融、金融創新、金融集聚的發展脈絡,運用文獻計量方法全面系統梳理總結了數字金融、金融創新及金融集聚領域的已有研究,并通過理論分析提出相應的研究假設。

          同時,該書還創新性地構建了五種金融市場理論模型,提升了著作的理論深度和廣度。具體而言,包括:構建了一個同時考慮脆弱性和收益異質性的全局博弈模型,為數字時代的金融體系保持透明度提供了理論解釋;均衡分析后認為更為嚴格的信息披露標準、增強金融投資透明度,已成為防范化解金融風險的關鍵措施。將盈余操縱階段納入具有實體經濟投資決策的宏觀經濟模型,構建了一個金融市場盈余操縱模型,探討了金融市場盈余操縱對實體經濟投資決策效率的影響,均衡分析后提出要不斷強化高新技術自主創新服務力度,持續加強先進制造業、戰略新型產業等關鍵領域金融服務。在全局博弈框架下引入操縱成本,分析了公共信息操縱對金融市場情緒的影響;均衡分析后認為金融監管者應借助金融市場的技術聯系,及時獲得后臺系統的關鍵信息,進而推進傳統的被動監管模式向技術驅動型的主動監管模式轉變。將私有信息引入內生增長模型,分析了基于品牌交易市場創新的信貸市場效率;均衡分析后認為應從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法規、加強監管部門的職能、提高信息披露的質量和透明度、建立健全信用評級體系、加強投資者教育五個方面提高信貸市場效率。構建一個具有奈特不確定性的全局制度更迭協調博弈,解釋了數字金融市場中模糊信息的形成與澄清;均衡分析后發現模糊規避可能是形成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因素,并提出要增強金融風險防范意識、完善金融風險管理防范體系以及加強數字金融市場信息透明化。

          實證研究翔實

          該書使用大量的經驗數據,借鑒應用經濟地理學、統計學、計量經濟學、創新管理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方法與技術手段,對理論假設進行全面檢驗,有效保證了研究結論的準確性和權威性。

          例如,在數字金融的實證檢驗方面,基于全國省際面板數據,實證發現數字金融對綠色創新效率產生顯著正向影響,對東中西部綠色創新效率的促進作用依次增強。綠色金融發展對制造業升級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數字化對綠色金融與制造業升級的關系起正向調節作用。數字金融顯著促進了民營企業就業,對發達區域民營企業就業的促進效應強于欠發達區域。基于浙江市際數據,實證發現數字普惠金融對小微企業成長存在顯著促進作用:覆蓋廣度的影響程度最大,使用深度次之,數字化程度最小。數字金融有效促進了實體企業高質量發展,對大中型實體企業高質量發展的正向作用強于小微實體企業。

          在金融創新的實證檢驗方面,采用熵值法從金融市場創新、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創新、金融技術創新及金融監管創新五個維度,綜合測度了區域金融創新水平。實證檢驗發現,金融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顯著的正向影響,中西部省份金融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正向作用比東部省份更為顯著,金融改革創新試點省份金融創新對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促進作用比非試點省份更大。數字金融對民營企業技術創新能產生顯著促進作用,并通過緩解企業融資約束、提高民營企業風險承擔水平、促進消費升級三條路徑實現。數字金融顯著促進工業綠色轉型。

          金融集聚的實證檢驗層面,基于浙江縣域數據實證發現,金融集聚度存在較強的空間關聯性,金融集聚對區域經濟增長有著積極的正向作用;金融集聚顯著促進了本地產業結構升級但空間溢出效應顯著為負,金融集聚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具有顯著的區域異質性;金融業與制造業共同集聚,對縣域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呈顯著促進作用,但空間溢出效應并不明顯。

          實踐案例豐富

          書中收錄了大量數字金融創新實踐案例,通過案例分析不僅揭示了寧波、浙江乃至我國金融創新在實際應用中存在的瓶頸,還為政府部門提供了可參考的解決方案。

          例如,該書針對金融科技創新后勁不足、金融科技專業人才緊缺、金融科技應用規制缺失等浙江金融科技發展存在的問題,認為需要加大金融科技的研發應用、營造促進金融科技發展的良好法制環境、壯大金融科技的領軍人才隊伍、防范金融科技市場風險、深度發掘區塊鏈風控效能的策略等。

          針對數字消費信貸良莠不齊、互聯網聯合放貸模式下的風險監管不足、數字消費信貸并未解決消費者權益保護等問題,書中提出,應加強金融科技的深化應用、充分運用科學技術能力做好整體風險防控、鼓勵傳統消費信貸數字化轉型、搭建適應數字化的監管新框架等。

          針對大宗商品跨境貿易人民幣運營與結算體系尚未健全、跨境貿易人民幣投融資與結算的金融避險機制不完善、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貿易審核與金融監管制度有待規范等問題,提出以現有大宗商品交易所為架構,組建大宗商品跨境貿易龍頭企業;以國有和浙江商業銀行為基礎,創新大宗商品跨境貿易結算體系,以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為主體,完善大宗商品跨境貿易防控機制;以全球商品交易貿易慣例為準則,接軌大宗商品跨境貿易國際規則。

          針對工業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的比重偏低、工業投資效益有待提升等寧波工業投資賦能實體經濟存在的瓶頸,建議建立兩級聯手抓投資的協同機制,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加快重大產業項目建設、深入推進企業技術改造等。

          針對知識產權種類樣式單一、產業轉化受阻、金融服務體系割裂等浙江民營企業知識產權金融服務存在的困境,建議構建知識產權產業化模式、加強知識產權金融服務能力建設、深化和拓展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工作等。該書認為,浙江自貿區需要突破的金融創新領域,包括繼續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等制度性改革、繼續擴大金融對內對外開放、繼續加大金融科技的運用、繼續探索金融監管改革等。 

          (作者系浙江工業大學經濟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