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文藝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
日期:2024-10-1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新質生產力是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最新成果。文化新質生產力是新質生產力在文化領域的新質態,新時代發展藝術產業的關鍵在于融入數字科技,促進數字科技與藝術產業的協同發展,以新質生產力賦能藝術產業高質量發展。
彰顯地方文化特色
突出地方文化的稀缺性,以特色優勢帶動藝術產業“活起來”。近年來,地方特色文化頻頻出圈,活躍于大眾視野,其成功秘訣在于開掘獨特的文化之美。例如,火爆“出圈”的微短劇《我的阿勒泰》展現的是獨特的北疆文化之美。“破圈”的國漫數字化技術電影《長安三萬里》、河南地方舞臺藝術《唐宮夜宴》《只此青綠》呈現的是稀世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之美。頻頻“破題”的“黃河大集”“山東手造”等展出的是珍異的齊魯文化IP。貴州省文旅新業態“村超”“村BA”傳導的是少有的地方特色民俗文化和體育文化的結合之美。廣受歡迎的影視節目《上新了·故宮》《登場了!敦煌》等表現的是珍貴的非遺文化的藝術之美。三星堆“上新”傳遞的是稀有的文物之美。這些地方“出圈”的特色文化不斷涌現成為熱點,而且還在不斷“上新”之中。
當今觀眾需求呈現多樣化、個性化和品質化的多元分層趨勢,不同地區只有發揮本土優勢,在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中獨辟蹊徑,才能做到有“流量”、有“人氣”。新時代,地方文藝部門應立足地方資源,打造特色文化名片,讓藝術產業“活起來”。
發揚地方文化的傳統性,讓藝術產業聚集更多“流量”。地方是傳統文化的發源地,也是中華文明和中華精神的根脈所在。在地方文化傳統中,既蘊藏著歷史的記憶故事與智慧藝術,又承載著人們的價值觀念、精神寄托和情感紐帶,是民族的魂脈所在。地方傳統文藝正是扎根腳下生于斯、長于斯的土地,接住傳統的地氣和底氣,才在歷史文化激蕩中得到傳承與弘揚。新時代文藝事業的重要任務就是發揚地方文化的傳統性,把中國文化元素和中國精神融入進去,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進去,鐫刻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新標識。
傳統藏蘊著特色與經典,傳統與現代在碰撞中交融。當今時代,地方文化的傳統中包含著現實文藝的流量密碼,成為藝術產業發展的推動力。近些年,“博物館熱”持續升溫,各類傳統文化、特色文化主題展覽層出不窮,常常觀者如云;各地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工藝美術館、傳統技藝博物館、少數民族文化博物館等成為文旅必到的網紅打卡地。全國6000多家博物館各顯特色傳統,傳統物件、傳統技藝、傳統工藝、傳統書畫藝術等生動展現了中華文化的風骨神韻。2023年,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達12.9億人次,創歷史新高。地方文化傳統的賡續弘揚為藝術產業發展聚集了更多“流量”,也成為探尋傳統中國文化自信的“源密碼”。
彰顯地方文化的人民性,讓藝術產業的人氣更加“旺起來”。地方文化是人民生活實踐的產物,是廣大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東西,是映襯人民生活、滋養百姓心靈的歷史結晶。人民性是地方文化自帶的根本特征。地方文化得以傳承發展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以人民為中心,根植人民,表現大眾情懷、大眾理想,滿足大眾需求,為大眾服務。藝術產業要取得高質量發展必須彰顯地方文化的人民性。
大眾的文化需求有文化精神需求、文化參與需求、文化審美需求,成功的文藝案例就是在滿足這些需求的同時讓文藝作品的人氣更加“旺起來”。以網絡文藝微短劇《我的阿勒泰》為例,它滿足了當下人們對人文自然美的文化審美的追求,滿足了人們對質樸和諧美麗生活的文化的參與期待,這部體現地方文化的微短劇也因此聚集了大量人氣。實踐證明,藝術產業興旺必須要在弘揚地方特色文化的同時關注群眾需求和大眾情懷。
新時代,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長。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人民為中心,推動人民對文化的有效需求和文藝產品供給更有效地對接,推動人民對美好文化生活的向往和文藝美育價值功能更準確地融合,推動有效市場、有為政府、文化藝術企業三者更高效地銜接,才能實現藝術產業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兩旺”的局面。
促進數字技術與藝術產業融合
文化強國建設需要不斷加強文化領域新質生產力的開發和應用,依托現代信息數字技術,催生文化新質生產力,提高文藝的數字化表達能力,促進數字技術和藝術產業融合,以新質生產力賦能新時代藝術產業高質量發展。
推動藝術產業與前沿技術融合創新。當前,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重新定義產業,促使產業形態朝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邁進,形成新動能主導產業發展的新格局。文化領域同樣需要這種突破,不斷加強與前沿技術的融合創新,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有“中國文化第一展”之稱的第二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展出了數以百計的數字文化成果,體現了新質生產力技術創新突破給文化領域帶來的繁榮態勢。例如,AI技術展示地方古老曲藝、宋畫知識圖譜;元宇宙技術引領觀眾進入千里之外的莫高窟360度沉浸式觀賞洞窟壁畫;VR+XR 虛擬影棚演繹地方文藝數字中的特色魅力;等等。
文藝事業的繁榮發展要圍繞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網絡強國的戰略任務,科學布局文化科技創新、產業創新,發展文化生產力。文化領域技術的革新突破需要加快數字文化生成工具的更新換代,提高文化建設、文化產品科學技術含量,如加快5G、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革新技術在文化IP數字化開發領域的應用,用數字科技擴大優質文藝產品供給,打造更多具有影響力的數字文化藝術品牌,豐富數字文化生態。
推動文化生產要素創新配置。文化資源是一種生產要素,文化生產要素作為一種文化生產資料從物理化要素到數字化要素,包含內容要素、數據要素和技術要素等,也可區分為傳統生產要素和新型生產要素。文化生產要素的創新配置有兩條路徑:一是文化內容要素、數據要素在不同行業和領域間流動,產生新的要素組合,從而形成眾多新產品形態和新要素組合業態。例如,文物+數字化3D交互+文藝產品、非遺+AR技術+文藝商品、文藝展覽+無人機+空中表演,等等。二是傳統生產要素和新型生產要素的創新型配置,文化內容要素與數字技術新要素的創新結合。比如,將地方文化中的文字、聲音、圖畫等傳統文化要素不斷轉化成數字文化要素,促進文化要素數字化成果“在云端”的創新和共享。地方的自然風光、地域人文、文化遺產等內容要素要借力“云聽”聲音數字文藝傳媒、“云播”數字網絡文藝、AI人工智能、物聯網等實現數字要素成果的轉換。
推動藝術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藝術產業要在改革創新中實現轉型升級,改造提升傳統文藝業態,發展新興文藝業態,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其實現途徑有四:一是打造傳統文藝業態2.0版本,推動傳統藝術產業升鏈。加強集成全息、數字孿生、云端展演等新型體驗技術在影視、演藝、展覽、出版等傳統文化產業的運用,改變傳統藝術產業資源的價值增值方式,激發傳統藝術產業形態的轉型升級,用傳統文藝業態2.0版本繼續講好中國故事。二是培育新興文藝業態,推動數字科技產業與藝術產業建鏈。數字科技賦能文化新質生產力,深入推進“數字+文藝”“科技+文藝”產業戰略,促進藝術產業“上云用數賦智”。提升文化IP數字化、產業化開發的新能力,形成優質文藝創意故事IP、網絡影視、網絡文學、網絡游戲、微短劇、動畫等多維一體的產業聯動發展模式。三是提升文化各行業之間的合作水平,推動藝術產業延鏈。加強藝術產業在各類文化行業中的滲透延伸。四是堅持融合發展,加快建設現代化的藝術文化產業鏈。藝術文化產業發展空間需要進一步拓展,探索構建藝術產業與多業態聯動互補的產業鏈體系,構建多維融合、多元協同發展的文化藝術產業新業態,繁榮地方產業經濟。
(作者系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福建農林大學基地)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