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與細讀:數字時代的文學批評
日期:2024-10-0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在文學與數字日益交融的新時代,科學與人文的界限正在被重新定義。自20世紀50年代C. P. 斯諾提出并闡述“兩種文化”概念后,人們開始關注科學與人文之間的鴻溝。如今數字技術的迅猛發展正在逐漸彌合這一裂痕,并在文學領域催生了一場科學與人文的交匯與碰撞。ChatGPT強大的文本生成能力展示了算法在文學創作領域的驚人潛能,人機交互寫作和智能小說的興起成為科學與人文深度融合的生動例證。2024年3月,華東師范大學王峰教授團隊利用國內大語言模型創作了首部中文智能長篇小說,這不僅預示著我國人機協作寫作新時代的開啟,更促使我們重新審視傳統的文學批評方式??茖W與人文的緊密相連,以及AI新質生產力和計算創造力的發展,正在推動文學研究朝著一個新的方向——“計算批評”邁進。
計算批評
與文學研究范式的新變
計算批評,亦稱為算法批評或數字批評,是融合了計算機科學的前沿技術和文學理論與實踐的一種獨特的跨學科研究。簡而言之,它以算法為工具進行文學批評,從而引領了文學研究范式的新變。在這一跨學科領域中,弗蘭克·莫萊蒂的研究成果尤為顯著。他倡導的“遠讀”理論不僅展現了技術應用的創新,更昭示了文學研究思維模式的轉向。計算批評引導研究者站在更高的層次,審視文學的全貌,而非一味沉浸于單一的文本細讀。通過計算批評,特別是數據分析、網絡分析及可視化圖表等手段,我們不再受縛于傳統的文本解讀和觀念闡釋,能更精準地發掘文學作品的深層內涵和價值,洞察文學系統的整體運作規律,進一步理解文學與文化之間的廣泛聯系。
計算批評何以可能?在面對文本量巨大的網絡小說等類型文學時,以往所依賴的細讀批評方法顯得捉襟見肘。由于這些作品的內容趨于淺顯易懂,且追求即時的閱讀愉悅感,使得既有的批評手段難以找到恰當的解讀入口,其施展空間也變得極為有限。計算批評通過其強大的數據處理能力,結合廣泛的統計、計算技術和大型數據庫,能夠輕松應對海量的文本信息,精確驗證諸多猜測與理論。這有助于我們更好地理解網絡文學的發展軌跡和讀者偏好,為網絡文學的創作與傳播提供有益指導。在世界文學研究領域,計算批評展現出獨特優勢。相較于傳統的研究方法,計算批評的優勢不僅在于其處理多文本數據時表現出的高效與精準,更在于其具備全球視野和文化多元性。傳統文學研究常受限于西方中心主義,文本細讀之下的經典篩選往往趨于偏狹,大量源自多元民族文化背景的優秀作品被邊緣化,這無疑限制了文學作品的多樣性和豐富性。然而,計算批評通過數據分析,能夠跨越民族和文化的界限,將全球范圍內的文學作品納入研究范疇,從而突破了研究的局限。并且,計算批評不依賴于研究者的直覺或邏輯推理,它能夠更全面地覆蓋并分析文本信息,從而進行深度的主題探索。盡管這種方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某些細節的豐富性,但它卻為我們提供了對世界文學系統的整體把握。此外,計算批評可以用于重新詮釋眾多已被奉為經典的作品。以王悅對殘雪作品進行的計算批評為例,她以文學事實為基礎,通過數據分析揭示了作品內部深層的結構和意義。那么對于像韓松這樣的科幻作家,其作品以語詞的狂歡、繁復的句子結構以及形容詞的堆砌為特點,計算批評也能夠有效地解讀這些作品中的隱喻和寓言,這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來理解這類相對晦澀的文學作品。
從基礎的文學計算
到“詩性的計算”
計算批評是一種“詩性的計算”,體現了區別于傳統文本細讀的“數字細讀”。文學計算思維其實早已有之,只是其應用集中在古代文學領域,特別是在古籍版本的鑒別和作者身份的確認等方面。以《紅樓夢》的研究為例,早期紅學研究的考證主要是依賴人工進行大量煩瑣的搜尋與比對工作。自20世紀80年代起,數學方法和計算機技術被引入《紅樓夢》的研究中,通過運用統計學原理來剖析作品的語言現象,進而確定作者身份。這種新技術的應用,將人們從浩如煙海的資料搜尋、查閱和抄錄中解脫出來,實現了快速檢索和對比,極大地提高了研究效率。陳大康的相關研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他已經能夠從數理語言學的角度驗證過去紅學家們通過煩瑣的人工考證所得出的關于作品思想性和藝術風格的分析結論。技術方式、統計方法及考察指標的選擇都會對文學計算的準確性和有效性產生影響。盡管這一階段的研究相較之前有了顯著進步,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技術手段和研究方法相對簡單。隨著計算科技的迅猛發展,文學計算開始全面興起,不僅拓展了研究范圍,覆蓋了從古至今的各類文學作品,而且研究的重心也從基礎的文學計算轉向了依托復雜算法和量化指標的“計算批評”。這種新型的批評方式與傳統文學批評在研究內容上實現了融合,演變為“詩性的計算”,涉及對作品的敘事結構、隱喻含義與審美風格等方面的探討。弗蘭克·莫萊蒂就采用網絡繪圖的形式進行小說情節分析,對《紅樓夢》與狄更斯的《我們共同的朋友》做了比較研究。劉洋在研究中認識到“數字細讀”在計算批評中的核心地位,在他看來,數字細讀將細讀媒介延伸至數據、算法、指標和建模等層面,這要求批評者必須將焦點轉移到數據雜質、算法原理、量化參數等關鍵環節,才有可能突破算法技術本身的局限,進而產生具有價值的文學批評。
計算批評面臨的挑戰
計算批評是文學批評的重要分支。當前計算批評面臨著兩方面的挑戰:一是來自傳統文學研究領域的質疑與批評,二是計算批評自身存在著諸多問題。面對新興的計算批評,我們要摒棄非此即彼的對立思維,持開放與積極探究的態度。計算批評并非要顛覆或取代傳統批評,而是與之相輔相成,共同挖掘文學的豐富性。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科技與人文的融合已成為新趨勢。我們應學會利用現有的數字化工具和平臺,如文本分析軟件、數據挖掘工具等來輔助自己的研究工作。人們不應將計算批評視為一時的熱點,而應認識到它確實能提供一種全新的思維訓練,拓寬我們的認知邊界。對于計算批評自身固有的問題也應當正視。由于量化方法的客觀性和傳統文學解讀的主觀性之間的差異,計算批評的某些結論有時不被人們認同。實際上,計算批評確實具備突破認知局限以產生新見解的潛力。然而,數據庫建設尚不完備、文本分析模型不夠精確等問題可能會導致一些誤判和誤讀。因此,在從事計算批評時,文學研究者與計算機科學、數據科學等相關領域專家的交流與合作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分享各自的專業知識和經驗,雙方能夠為彼此提供寶貴的指導和幫助,人文學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計算批評的相關知識,致力于計算批評的研究者也可以借此建立更加準確恰當的分析模型。計算思維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未來的文學研究中,計算批評必將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新時代的文學研究者應當勇于打破學科壁壘,主動介入數字人文領域,推動文學研究向更深層次、更廣范圍發展。
(作者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