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是”與“應該”
日期:2024-09-0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為事實判斷的“是”與作為價值判斷的“應該”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中的重要范疇。“是”指的是描述世界實際狀態的事實性陳述。這類判斷旨在表述事物的狀態或性質,并且可以基于客觀證據進行驗證。“應該”指的是對主客體之間價值關系的肯定或否定性判斷。這類判斷是規范性的,反映的是評價者對某種事實或行為的好惡態度和價值選擇,涉及人的主觀意愿和價值取向。
近代理性主義者把理性視為理解世界、獲取知識的基本工具,它起源于對事實的判斷即“是”。隨著理性原則在啟蒙運動以后獲得至高無上的地位,人類也進入“世界用頭立地的時代”。同時,理性主義者還認為,從事實判斷能夠推導出人類的一切道德原則。道德原則是理性經過論證推理的結果,人的一切看似非必然的活動,實則是普遍必然性的表象。然而,當研究客體的“是”的事實判斷與研究主體的“應該”的價值判斷在理性主義那里被混為一談時,事實與價值、實然與應然、理性與自由、科學與倫理不可避免地形成矛盾。
第一位提出這一問題并試圖給出解答的哲學家是休謨。在《道德原則研究》中,休謨對道德根源于理性是存疑的,他認為事實所代表的真或偽的范疇和道德上善與惡的范疇顯然不是同一個范疇,要想從理性中推出道德,就必須說明理性和道德的范疇如何可能相互貫通。實際上,休謨對“是”與“應該”作了區分,指出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之間有著不可逾越的鴻溝,因而我們不能簡單地從“是”與“不是”推論出“應該”與“不應該”。休謨對“是”與“應該”的區分,不僅嚴格限制了理性在道德實踐方面的作用,而且試圖取消理性至高無上的地位。在繼承休謨觀點的基礎上,康德一方面證明理性的作用和地位,試圖祛除籠罩在真理之上的懷疑主義陰云;另一方面,他依然將“是”與“應該”劃分為兩個不同的體系加以研究,把理性區分為體現“是”的純粹理性和體現“應該”的實踐理性,進而否定了“是”與“應該”之間的關聯性、一致性。雖然康德試圖通過合目的論將現象界與本體界整合起來,但他卻把自然界與社會歷史分離開來,這使得康德整合的嘗試陷入純粹的理想主義。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休謨和康德在討論“是”與“應該”問題時,主要面臨三個誤區:第一,分裂地看待“是”與“應該”,其實質是分裂地看待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第二,把“是”的問題和“應該”的問題單純地看作理論的任務;第三,把“是”的范疇和“應該”的范疇看作永恒不變的存在。這三個誤區歸根結底就是沒有把“是”與“應該”的問題看作人的實踐的問題。
實踐是什么?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人能動地改造物質世界的對象性活動。這里,首先肯定了實踐活動的對象性質,即它是以人為主體,以客觀事物為對象的現實活動;更重要的是,實踐把人的目的、理想、知識、能力等本質力量對象化為客觀實在,創造出按照自然規律本身無法產生或產生的概率幾乎為零的事物。實踐之所以能夠創造出一個屬人的對象世界,是因為實踐是在人的理性支配下的活動,有其內在的理性結構,包括反映客觀規律的理性、反映主體內在需要的理性。
反映客體規律的理性主要以概念、判斷、推理等邏輯思維的方式存在,追求的是客體的必然性,揭示的是客體的本質和規律,它把客體的規定性納入主體認識之中,轉化為主體的能力。反映主體內在需要的理性主要以信念、計劃、方案等方式使理性的目的在感性世界中實現出來,追求的是客體的應然性,包括主體的意志、需求以及主體的能力、道德原則和倫理水平等內容,其實質是要把主體對象化,依據主觀世界去改造客觀世界。從這兩種理性在實踐中的作用和功能看,主體活動與客體運動的區別不在于一個自覺地為客觀規律所支配,一個盲目地為客觀規律所支配。如果人類實踐的全部任務就在于領悟客體的規律并為實現規律而活動的話,那么人類就永遠不會超出動物的水平。人作為主體,其實踐活動的根本特點在于自主性。在人的實踐活動過程中,反映客體的理性向主體展現了可供選擇的多種可能性及其對各種可能性結果的估計;反映主體內在需要的理性則力圖把必然性和應然性結合起來,從而確定活動目標,確定哪種可能性應該是現實的,并在活動中把它轉化為現實。
從理性的立場到實踐的立場,馬克思主義實現了哲學范式上的轉化,使近代以來爭論不休的“是”與“應該”問題在現實的人的實踐活動上獲得解釋。馬克思主義特別強調,必須把人的實踐活動作為感性世界以及全部思維的基礎加以理解。一切理性活動,不是對存在物的解釋,而是對實踐的解釋。人對自然的改造,進而產生的對自然的全部看法,與其說是對自然的看法,不如說是對實踐活動的看法。
如果“是”與“應該”存在著像休謨、康德所說的那樣明顯的“裂隙”,人們在面對一個事實的時候,就已經以一種“應該”的眼光面對它了。“是”與“應該”的分離,事實與價值的分離,是荒謬可笑的,其原因是人不能被分裂為認識事實的人和把握價值的人。人不僅是能動的自然存在物,而且是社會存在物,更是二者相統一的完整主體。“是”與“應該”的問題只能是實踐的問題。“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
馬克思主義認為,現實世界是客觀存在的,“是”即是對這種客觀存在的認識和理解。基于對客觀存在的事實判斷和科學分析,人們揭示出其內在的規律性和矛盾運動,從而形成關于“是”的學問。這種學問不僅是對現實世界的描述,更是對現實世界本質和規律的把握。“應該”則是價值判斷,體現了主體對未來的期望和追求,它通常建立在“是”的基礎上,是對“是”的超越和發展。作為由對象性活動產生的主客體關系在思維上的反映,事實領域的“是”與價值領域的“應該”都打上了實踐的烙印。
通過實踐活動,我們得到關于“是”的知識,而實踐本身以人的需要為目的,因而這種“是”的知識必須要轉化為人的本質力量,即轉化成為關于需要的知識。如果沒有一個潛在的“應該”作為前提,人就不會認識到“是”;而人在認識到“是”的同時,必然會將這種“應該”加于“是”之上,否則關于“是”的知識是毫無意義的。人們在關于“是”的知識的指導下改造世界,實現客觀事物對于人的價值,同時也實現人自身的價值。因此,人從“是”合理地走向“應該”,價值正是主體的需要和客體的事實相反相成的結果。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馬克思共同體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23&ZD200)階段性成果)
(作者系華中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湖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華中師范大學分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