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新時代人民法庭現代化建設
日期:2024-08-20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體現了對法治建設的高度重視,并對以法治建設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進行了部署。《決定》強調“法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要“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和手段”“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在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背景下,人民法庭正積極探索構建公正、高效、便民的司法服務體系,以便更好地服務于民、維系社會和諧穩定,并助力進一步推進法治中國建設。
人民法庭現代化不僅是司法領域的自我完善,更是一項服務社會、惠及民生的偉大工程。人民法庭現代化建設的實質是對傳統司法觀念與模式的全面重塑,引領人民法庭從封閉走向開放、從靜態步入動態、從單一轉向多元,形成以群眾需求為核心、科技為支撐、效率為導向的新型司法服務生態。人民法庭從單純的裁判者成長為集裁判、服務、引導于一體的復合型角色,體現了法治與社會需求的深度融合,展現出司法機構在現代社會治理中的責任與擔當。
積極推進數字化轉型
《決定》要求“健全新型基礎設施融合利用機制,推進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造”。人民法庭通過引入智能法庭技術、搭建在線訴訟平臺、優化執行事務中心,推進法庭基礎設施數字化改革,可以實現執行環節的效率革命,發揮人民法庭“橋頭堡”作用,深化縱向聯動、橫向協同,推動落實基層治理單位矛盾糾紛化解工作,顯著提升司法效率與服務質量。在各地人民法庭的具體實踐中,有以下幾種措施。一是積極引入智能法庭技術,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實現案件信息自動化采集分析,為法官提供決策支持,大幅提升審判效率。二是搭建在線訴訟平臺,使當事人能夠遠程提交證據、參與庭審,極大節約了時間和成本,提升了司法服務的可及性與滿意度。三是建設一站式服務的執行事務中心,集立案審查、網絡查控、財產保全、信訪接待等功能于一體。采取審執兼顧的策略,對涉及金錢給付的案件,在立案初期即啟動訴訟保全程序,利用網絡查控系統凍結被告財產,形成執行壓力,加速案件進度,確保勝訴方權益及時實現。四是采取多渠道策略施壓,創新案款交付機制。通過限制高消費、網絡查控凍結被執行人所有賬戶(包括電子支付賬戶)等多渠道執行策略,加大執行力度,有效迫使被執行人主動履行義務。五是采用執行專戶收款二維碼,所有案款直接進入法院執行專戶。以此簡化流程,加速勝訴方權益實現,提升案款管理的規范性和透明度。總之,通過人民法庭的數字化轉型,采取一站式服務、提前介入保全、多渠道執行策略以及創新案款交付機制等措施,可以顯著縮短案件處理時間,提高執行成功率,為當事人提供更為便捷、公正的司法服務。
參與基層社會治理
推進新時代人民法庭現代化建設,重點在于充分發揮人民法庭化解糾紛、參與社會治理的功能。《決定》要求“拓寬基層各類組織和群眾有序參與基層治理渠道”“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法治是自治和德治的保障,各地人民法庭緊緊依靠地方黨委領導,積極參與城鄉基層社會治理,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大局,推動法治進基層、進社區、進農村。人民法庭作為基層司法體系的前沿陣地,要吸納有威望、熱情、能力的黨員以人民陪審員、調解員等身份融入司法實踐,有效縮小司法與民眾間的信息鴻溝,拓寬司法參與渠道,增強司法決策的親民性和可接受度。在基層社會治理中,法官除了要有正規法學專業知識和能力外,還要熟練掌握地方性解紛知識,包括地方習慣、鄉規民約、風土人情、歷史傳統等在地化知識和經驗。法官處理具體案件需彌合制度在不同地域的恰適性,而微信群是法治文化傳播與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紐帶,人民法庭結合微信群平臺,創新社會治理與司法服務模式,能夠加深法治理念在基層社會的普及。此外,通過案例教學、法治講座、巡回審判等形式,將國家政策與法律轉化為易于人民理解與接受的語言和實踐,推動法治文化在基層傳播扎根,可顯著提升人民的法律意識和法治素養,推動法治與基層社會治理的深度融合。
加強對債權人權利保障
《決定》強調“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更好維護市場秩序”,人民法庭運用訴前保全與督促程序,為債權人提供強有力的權利保障,維護了公平正義、富有活力的市場秩序。《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規范和加強辦理訴前保全案件工作的意見》指出,規范和加強辦理訴前保全案件工作,是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司法需求、推進民事案件繁簡分流、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必然要求。訴前保全是債務追償的首道防線。訴前保全作為民事訴訟中的臨時救濟手段,其核心價值在于立即凍結債務人的銀行賬戶等財產,防止財產轉移或隱匿,確保判決得到有效執行。訴前保全產生的震懾效果,迫使債務人正視債務責任,為后續債務追償奠定基礎。督促程序是債務清償的高效路徑。督促程序,尤其是支付令的發出,為債權債務關系明確的案件提供了一種非訴解決機制。支付令簡便、高效且成本低,債務人無須經歷冗長訴訟程序,能夠迅速履行還款義務。支付令一旦發出,債務人若不在規定期限內履行債務或提出異議,支付令將自動轉為具有強制執行力的法律文書,加速了債務清償過程。各地人民法庭在實踐中強化“如我在訴”意識,充分運用訴前保全與督促程序,“以保促執”,依法保障勝訴當事人及時實現權益,全面提升實質性化解糾紛能力,為高效解決債權債務關系清晰、金額明確的債務糾紛提供了一條可行之路。
建設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
《決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要“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一支德才兼備的高素質法治隊伍至關重要”。人民法庭扎根基層、面向群眾,是黨執政的“神經末梢”之一。推進新時代人民法庭建設,關鍵在于正確認識人民法庭的地位與功能,高度重視德才兼備高素質法治工作隊伍的建設。人民法庭作為中國司法體系的基層觸角,自設立之初就承載著“司法為民”的崇高使命。應當合理調整人民法庭的區域布局,充實人民法庭的審判力量,充分發揮人民法庭在基層法院案件處理和解決中的重要作用。2024年5月,最高人民法院舉辦全國人民法庭庭長輪訓示范班,計劃2024年完成對全國1萬余名人民法庭庭長的輪訓工作,后續視情況推進全部人民法庭干警輪訓,將為夯實基層基礎、提升人民法庭司法能力提供有力支撐。人民法庭是多元聯動治理的重要平臺,要立足本職做實指導調解法定職能,加強與基層治理單位的協同聯動。當前,各地基層法院積極響應全國高級法院和全省法院院長會議的號召,基于豐富的司法實踐經驗和深刻的理論思考,通過“院庭長大講堂”系列培訓項目,全面提升法庭工作人員的政治素養、業務能力和職業道德水平,聚焦矛盾糾紛化解的創新實踐,打造高素質法院隊伍,實現全員覆蓋、全面提升。
總之,人民法庭作為法治國家建設的基石,承載著深化司法改革與提升司法服務能力的雙重使命。面對新時代的機遇與挑戰,我們需要從資源優化與服務供需平衡、數字化轉型與數據安全、人才培育與激勵機制等多維視角出發,構建現代化司法服務體系。推動人民法庭現代化建設,要通過智能化調度與精細化管理,高效配置司法資源,提升服務效能;要建立健全數據保護體系,采用先進加密技術和權限控制機制,構建安全可靠的司法信息網絡,提升司法透明度與公信力;要構建人才成長路徑,優化考核體系,激發隊伍活力。人民法庭正站在時代前沿,肩負著構建更高水平法治社會的重任,展現著中國式現代化司法體系的獨特魅力與時代擔當,必將為法治中國建設的美好藍圖添加一抹亮色。
(作者系西北政法大學法治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