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求真理 發展學術 服務社會
        歡迎訪問深圳市社會科學網 今天是

        理論前沿

        理論前沿

        多維透視中國社會面貌歷史變遷

         日期:2024-08-1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8月10—11日,第十九屆中國社會史學會年會在山東青島舉行。近百位參會學者圍繞“中國歷史上的生態環境·社會變遷與制度文化”這一會議主題展開探討。 

          中國社會史學走向新的綜合

          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史學的興起見證了歷史學走向“開放”的歷程。1986年10月,“首屆中國社會史研討會”在天津召開,標志著民眾社會生活現象越來越受到歷史學界的重視,為傳統偏重于政治史的史學研究開辟了新的視野。近20年來,中國社會史學更是成為“新史學”運動中的一支重要學術力量。談到新時期以來中國社會史研究不斷“另辟蹊徑”產生的效應,中國社會史學會會長常建華稱其在宏觀社會史骨架基礎上,充實了社會生活的血肉。在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仲偉民看來,曾經長期被遮蔽的豐富歷史面相因此得以挖掘和呈現。 

          除了研究對象的拓展,中國社會史的“開放性”還體現在對多種類史料的挖掘,以及對社會學、人類學、人口學、法學、地理學等多學科理論與方法的借鑒上,并由此催生了醫療社會史、法制社會史、藝術社會史、生態環境史等新的研究增長點。據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吳琦的觀察,中國社會史吸收了跨學科研究方法,并且青睞個案研究和區域研究,這種趨勢影響了歷史學的普遍旨趣。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教授張俊峰認為,21世紀以來,中國社會史主要研究范式已從整體社會史轉向區域社會史,而當下正走向“新的綜合”。如何從地方社會解釋國家的歷史、如何發現民間、如何從區域走向跨區域、如何實現政治史與社會史的結合,這些當今社會史的前沿議題成為歷史學界共同關注的問題。 

          隨著中國社會史研究的發展,最初讓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旨趣與方法也招致了一些批評的聲音。有學者認為,不少研究在“進村找廟、找碑、找族譜”的史料導向中,陷入了“碎片化”的泥沼。常建華表示,如果將個案或區域視為整體的一部分,那就不是“碎片”。社會結構與生活并重嵌合是新時期社會史研究的特點,處理好二者的關系也是應有之義。 

          與會學者分享了各自在研究與教學中的心得。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楊國安指導學生以族譜為史料做研究,并表示族譜聚焦個體、家族和地方,體現了社會史以人為中心的研究視角,這樣的敘事也是重大歷史進程留下的微觀痕跡。吳琦從運漕家族視角的記載中發現,國家制度在基層社會的運行邏輯受到基層組織和資源環境等差異因素的影響。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院長張侃強調了全球化的比較視野對于區域社會史研究的必要性。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社會史研究室研究員唐仕春呼吁,中國社會史研究應努力打破時段壁壘,打通中國近代史與新中國史的研究,發現歷史的階段性與連續性。針對社會史研究中運用舉例證實方法所面對的局限性,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教授黃國信提議,在現有例證材料基礎上,應以恰當的統計學方法進行趨勢性分析,從而真正把握問題的全貌。

          以人與萬物為中心

          生態文明在當代社會具有重大意義,人地關系、生態與區域社會關系成為近年來歷史學研究關注的重要議題。常建華表示,此次年會將中國歷史上的生態環境列為重點研討對象,并將其與社會變遷和制度文化相結合。學者們嘗試將生態環境問題與社會史進行新的整合。在張俊峰看來,這一趨勢體現了中國社會史的學術敏感性,也意味著研究正在從“以人為中心”向“以人與萬物為中心”的范式轉變。 

          在會議上,山西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教授行龍通過對晉水流域的考察,分析了山、水、人之間的結構與互動,并從整體史的視角探討了區域自然環境與社會歷史演變的關系。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授梁洪生對江西湖區一種捕魚技術的興盛歷程進行了研究,從中揭示了在特定歷史條件下漁業生產和漁民身份的變遷。蘇州大學社會學院教授朱小田從文化生態學的角度考察了江南地方戲的存續環境,探討了特定族群文化與其所處自然生態系統之間長期的互動與磨合形態。寧夏大學民族與歷史學院副教授王曉霞梳理了寧夏平原從移植的“塞北江南”演變為今天“塞上江南”的歷史過程,并分析了當地生態地理特征與區域社會文化特征之間的關系。學者們的討論揭示了中國不同區域的生態環境及其與人們生活方式和生存策略的歷史互動關系。 

          區域社會的生態環境與人們生產生活的變遷是重大歷史進程的縮影。遼寧大學環境史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研究院教授滕海鍵提出,應將中國近代環境史置于近代世界歷史變遷的大背景下,加強對跨國機構和跨國現象等角度的研究,以世界史的視野詮釋近代史上人與自然的關系。近年來,不少長期從事近代區域水利社會史研究的學者,將目光投向新中國成立后的水利與農業環境治理問題。張俊峰以新發現的1949年之后雁北地區相關檔案資料為基礎,梳理并分析了新中國成立后當地土鹽的裁廢和恢復過程,系統探討了在特定生態環境下經濟發展與個人生計之間的張力關系及其調適。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姚霏考察了新中國成立后衛生方針政策、科研與群眾運動對重大疾病防治的推動作用。 

          史料的挖掘與研究方法的創新有力推動了中國社會史的研究。安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劉道勝介紹了其研究團隊在徽學研究領域對地方檔案、民間文獻和民間文書的深入調查與挖掘。南開大學歷史學院院長余新忠提出,近代醫療史可以沿著知識史和物質文化史兩條路徑進一步融合,通過結合數字史學方法和發掘民間醫療文獻,在中國現實語境中理解具有獨特性的中國醫學與歷史演進過程,為建構具有國際視野和自身特色的中國自主知識體系作出貢獻。 

          此次年會由中國社會史學會主辦,青島大學歷史學院承辦。

          記者 張清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