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學科視角聚焦大一統觀研究
日期:2024-08-1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社會科學報訊(記者 班曉悅)8月10—11日,由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主辦的中國“大一統觀”的形成與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
與會專家學者對“大一統觀”的源起與實踐過程、“大一統觀”對當代中國的影響及其轉化機制等重大問題進行全方位的討論。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通過考古學視角,以都邑文明為主線,立足于東亞大陸,聚焦各時代的制高點與文明結晶——玉帛古國、青銅王國與鐵兵帝國的都城,鳥瞰其演進脈絡,闡釋了華夏族群從多元到一體的發展路徑。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李治安認為,從秦漢時期的郡縣制單一式“中國一統”到元明清時期復合式“華夷一統”,標志著“大一統”秩序邁入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新階段。在這兩個階段的交融演進中,既有漢族及其先進文明的基礎性貢獻與積極進取,又有其他兄弟民族的文明基因增益和歷史主動性,二者共同締造了多民族復合共同體的“巨大中國”。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楊念群表示,“大一統”在中國歷朝統治合法性的建立、疆域拓展、社會治理、文化意識形態構建等方面持續發揮著統攝作用。晚清以后,隨著中國步入現代化國家行列,“大一統觀”原先的功能并未完全消失,而是與近代西方思想發生激烈碰撞與交融,逐步演化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建設的重要傳統資源。
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朱蘇力認為,中國古代的統一度量衡、貨幣和文字,中央集權下的相權、軍權和監察權的分權,相權中的三省六部制,以及郡縣制、科舉制、流官制等,都為當代中國國家基本制度架構提供了參照。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汪暉提出,鴉片戰爭之后,“大一統觀”轉化為適應主權國家體系的一部分,需要在全球性轉變中理解多元一體的國家形態與“大一統”體制之間的關系。美國斯坦福大學社會學系教授周雪光從“大一統”治理成本下呈現的“疏放型”行政特點出發,認為要從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的關系入手,理解“大一統”的持續性和堅韌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