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校教育管理體系
日期:2024-08-0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學生作為教育的主體,其地位和作用愈發凸顯,“以學生為中心”已成為高校教育改革的核心指向。作為培養和輸送人才的搖籃,高校要重新審視現有管理體系,思考如何打破舊有束縛,構建一個真正關注學生成長、滿足學生需求、激發學生潛能的全新管理模式。這既是對教育本質的回歸,也是高校在新時代實現可持續發展、培養創新人才的必由之路。高校教育管理體系是高等院校為了實現教育目標,對教育教學活動、資源、人員等進行組織、協調、控制和評估的一系列制度、機構、方法和流程的總和。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管理體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高校通過全方位構建,能夠提升教育質量,培育創新人才,增強競爭力和影響力,實現教育治理現代化。
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
教育理念
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管理體系的關鍵在于,高校要從根本上革新傳統教育管理理念,將“以學生為中心”確立為教育的核心原則和主導思想,實現從“管理本位”向“學生本位”的轉變,由以教師或知識傳授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發展為核心,凸顯學生的教育主體地位,認可其主體角色,尊重其個性化和差異化需求。為此,高校應建立靈活多樣的教育管理機制,在教育決策、政策規劃、課程設計、資源配置、教學方法、教學管理等各個環節,全面考慮學生的成長需求和學習特性,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彰顯和尊重。同時,高校要建立健全學生參與學校管理的機制,提升其教育管理的參與度。具體而言,要設立學生代表大會、學生委員會等平臺,讓學生積極參與學校的管理事務,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力,及時反饋學生的訴求和意見,確保學生的聲音得到充分傾聽和重視。
優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
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管理體系、優化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是一項繁雜且系統的工程。需精心打造個性化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
首先,優化數字化教育資源。充分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構建功能完備的在線教學資源平臺,建設智慧校園平臺,對各類優質課程資源加以整合和優化。激勵教師積極創作電子課件、慕課、微課等多元的數字化教學資源,促進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共享,為學生供應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
其次,設置個性化教學課程。以學生為核心,關注其個性化需求和發展。運用問卷調查、座談會等多種方式收集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特點等方面的意見,定期評估課程體系的適應性和有效性,制定靈活多變的教學計劃,為學生提供豐富且具個性化的課程選擇。鼓勵學生依據個人興趣和職業規劃自主選課,以此激發學習興趣和動力,提升教學滿意度。
再次,優化跨學科課程融合。為打破傳統學科界限,應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有機融合,構建必修課與選修課相互配合的課程結構。積極引入跨學科課程項目,鼓勵教師跨越學科邊界開展研究與合作,推動學科交叉與深度融合。倡導學生探索多領域知識,培養其綜合能力和創新思維,使之成為具備跨學科視野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最后,創新實踐性教學課程。加強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的深度融合,提高實驗、實訓、實習等實踐性教學比例,讓學生在真實情境中運用所學,有效培養實踐技能與創新精神。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專業培訓和學習,邀請行業專家進入課堂,共同開發具有時代特色的實踐教學內容,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綜合能力。
創新教育教學方式與方法
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校教育管理體系,目的必然包括提升教育質量與效果,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第一,翻轉課堂教學法。學生課前通過在線視頻、閱讀材料等預習并自主學習新知識,課堂上則通過互動交流、答疑解惑、小組討論、案例分析、分組辯論、項目實踐等互動方式,增強自主學習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教學效果與學習深度。
第二,項目式教學法。這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讓學生通過參與具體項目達成學習目標。教師以實際項目為指引,依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狀況,設計具有現實意義和挑戰性的項目任務。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共同制定計劃、分工協作、收集信息、解決問題,并完成成果展示與評估。
第三,混合式教學法。這是將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在線上,教師借助網絡平臺提供教學資源,學生自主安排學習;在線下,通過課堂教學進行面對面交流、討論、實踐和答疑,加深互動,滿足不同學習風格需求。
第四,情境式教學法。教師在教學中有意引入或創設生動具體、具有一定情緒色彩和形象主體的場景,如商務談判、臨床診斷等,幫助學生理解教材,促進心理機能發展。
第五,合作式教學法。強調學生通過合作完成學習任務,教師將學生分組,小組成員共同承擔任務,相互協作、交流與分享。教師精心設計合作任務,激發思想碰撞,培養溝通能力,增強合作意識。
建設學生管理與服務體系
學生管理與服務體系作為高校教育管理體系的基石,對促進學生的成長成才至關重要。
首先,構建完善的組織架構與制度保障。設立一站式學生事務服務中心,將教育、管理與服務集于一體,整合學生事務、選課排課、成績查詢、在線繳費、招生就業等部門的資源,簡化流程,為學生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務,從而增強學生的滿意度和歸屬感。建立數字化學生管理平臺,利用校園網、社交媒體等多媒體手段,實現數據共享與業務協同,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務水平。
其次,提供豐富多樣的服務內容。要提供全面的學業指導,覆蓋學習策略、時間管理、考試準備等方面,助力學生有效提升學習成績。關注學生日常生活狀態,提供健康、文明、有序的宿舍文化建設指導和生活技能培訓,全面提升學生的生活品質。設立心理健康中心,提供專業心理咨詢和壓力管理服務,保障學生心理健康。重視學生職業發展,開展職業探索,提供實習機會和就業指導,幫助學生規劃職業生涯。
最后,加強家校合作與社區聯動。建立家校溝通機制,探索輔導員家訪困難學生制度,共同關注學生成長。與社區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社會實踐機會,引入社區資源豐富學校教育內容。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有力支持,推動高等教育事業持續發展。
總之,構建高校教育管理體系,必須切實以學生為中心,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優秀人才的關鍵。這不僅是對當前高等教育發展趨勢的積極響應,更是對學生個體成長與全面發展的深切關懷。在創新高校教育管理體系的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不能僅停留在口頭上,而應貫徹到教育管理的每一個環節。從組織架構的搭建到服務內容的提供,再到家校合作的深化,都需緊密圍繞學生的實際需求與發展目標。通過不斷的探索與實踐,逐步建立起一個更加靈活、高效、人性化的教育管理體系,為學生創造一個更加優質、公平、充滿活力的教育環境,讓高校真正成為他們追逐夢想、實現自我價值的搖籃,為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堅實的支撐,從而培養出更多具備創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人才。
(作者單位: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