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廣東新質生產力發展
日期:2024-05-28 來源:深圳特區報
■ 張浩 魯杜陽明
提要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廣東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的主攻方向和抓手,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確保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創造新的輝煌。廣東要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繼續走在前列,必須把握好時代發展新風向,充分利用本省優勢條件、采取有效手段和途徑發展新質生產力,以飽滿精神和昂揚斗志迎接這場艱苦的競速賽、耐力賽、接力賽。
生產力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影響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構成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新質生產力是生產力在當代發展的新樣態,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本質是先進生產力。202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考察期間首次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重要概念,此后又在多個重要場合作了深入論述。
這些重要論述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新發展,進一步豐富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內涵,為新時代全面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破方向,推動生產力高質量發展,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廣東要在中國式現代化中繼續走在前列,必須把握好時代發展新風向,充分利用本省優勢條件、采取有效手段和途徑發展新質生產力,以飽滿精神和昂揚斗志迎接這場艱苦的競速賽、耐力賽、接力賽。
一、廣東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價值意蘊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新時代廣東走好高質量發展之路的主攻方向和抓手,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確保廣東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創造新的輝煌。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廣東高質量發展的應有之義。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這種發展,不僅注重量的增長,而且強調質的提升,是量和質的有機統一,不只是一個經濟要求,而是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各領域的總規范。2024年1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并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這一論斷闡明了新質生產力對于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意義,為現階段和未來工作開展明確了主攻方向和抓手。新時代以來,廣東憑借堅實基礎在總體上已率先實現了由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歷史轉向,在經濟等方面表現出同全國其他地區的比較優勢。同時,廣東推動高質量發展依然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包括經濟恢復的基礎尚不牢固、產業發展面臨轉型升級壓力、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突出和科技創新能力仍需加強等。由此,加快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便成為廣東聚力前行,走好新時代高質量發展之路的必然選擇。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推動廣東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有效之招。改革開放過程中,廣東扮演著關鍵角色,發揮了重要作用。長期以來,廣東堅持以“闖”的精神奮勇爭先、以“創”的勁頭引領發展、以“干”的作風做出實績,彰顯了“先行者”的擔當和氣概,譜寫了南粵大地的發展奇跡。實踐發展和思想解放永無止境,改革開放也永無止境。當前,改革開放雖已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跋山涉水,擺在廣東面前的使命更加光榮、任務更加艱巨、挑戰更加嚴峻、工作更加偉大,需要全省人民協同一心,以更大魄力,在更高起點、更高層次、更高目標上推進改革開放。
發展新質生產力,有利于推動生產關系變革,加快形成與之對應的先進生產關系。即是說,發展新質生產力對于全面深化改革提出了更高要求,起到了助推和牽引作用,表現為破除一切限制新質生產力發展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著力解決各類重點難點問題,營造適應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此外,發展新質生產力能夠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的時代背景下為世界經濟提供新動能,有利于廣東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密切同國際社會的交流與合作。
發展新質生產力是廣東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的關鍵之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廣東發展寄予厚望、傾注了大量心血,每逢重大關頭、重要節點,都及時為廣東擘畫藍圖、定向領航。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托,確保廣東在新征程中始終敢為人先、勇立潮頭,必須堅定不移推動高質量發展,筑牢“走在前列”的堅實根基。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離不開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戰略之舉、長遠之策,以推動廣東產業和科技創新發展協同并進、互促雙強為契機,不斷提質增效,激發現代化建設的澎湃動能。
二、廣東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顯著優勢
廣東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底氣和信心來源于自身的顯著優勢,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科技創新優勢。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義是以科技創新驅動生產力向新的質態躍升。近年來,廣東不斷推進科技強省建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釋放強大動能。具言之,廣東科技創新的綜合實力取得重要階段性突破;科技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能力顯著增強;科技服務社會民生發展能力持續提升;區域創新體系日臻完善;科技創新的國際化程度日益彰顯;科技體制改革持續深化。這種優勢,有利于廣東搶占國內外科技創新戰略制高點,并將其轉化為發展先進生產力的動力和支撐,從而以代表技術進步的數字、智能、綠色生產力取代缺乏技術含量的過剩、重復、低效生產力,即實現舊有生產力向新質生產力的躍升。
二是產業發展優勢。作為經濟大省、制造大省,廣東在產業發展方面優勢顯著。在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上,廣東積極適應發展環境的新變化,堅持以科技、體系和機制創新為引領,不斷推動食品飲料、紡織服裝、家電家居等優勢傳統產業發展向中高端邁進,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幫助“老樹”開出“新花”;在培育壯大新興產業上,廣東聚焦集成電路、新型儲能、前沿新材料、超高清視頻顯示、生物制造、商業航天等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不斷壯大、集群區域特色明顯,廣州、深圳等重點城市成績突出;在超前布局未來產業上,廣東重視推動未來產業孕育孵化,已在人工智能、高端制造、生物醫藥三大賽道形成較大競爭優勢,在全國處于領先水平。這些獨有條件,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堅實基礎。
三是戰略疊加優勢。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當前的國情實際,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以及廣東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和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踐出發,接連作出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以及推進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臺建設等重大戰略部署,賦予廣東以更大使命,使廣東發展迎來重大戰略疊加的寶貴機遇。對于廣東而言,這是發揚苦干實干精神、乘勢而上譜寫嶄新篇章的大機遇和大文章,為廣東推進產業科技創新、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可靠保障、有效牽引和有力支撐。
四是精神支撐優勢。廣東發展新質生產力,離不開強大精神的內在支撐。首先是“闖”的精神。作為不同文明交流的前沿陣地,廣東擁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率先發展的優渥條件,這里的人們敢闖敢試,勇于開風氣之先,留下了“中國各部之中,其具國民之性質,有獨立不羈氣象者,惟廣東人為最”的美談。其次是“德”的追求。廣東人民秉持了中華文化“做人德為上、做事德為先”的優良傳統,注重個體的道德修養,傳承了傳統文化中和合大同的價值理想、兼容并包的博大胸懷,擁有廣博的胸襟和氣度。最后是“信”的風范。廣東人民繼承發揚了中華民族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積攢了良好聲譽。這些品格和作風,形成于歷代南粵兒女的接續實踐,成為一脈相承的精神財富,從意識維度為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助力。
三、廣東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路徑
廣東發展新質生產力取得了階段性成就,但仍任重道遠,需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信心底氣,沿著習近平總書記的指引加速前進,在新征程中展現新作為、創造新業績。
一是強化人才培養。人才是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第一資源。廣東要實現生產力的質的躍升,必須匯聚形成強大的人才支撐,要更加重視人才建設,用足用好并不斷創新已有的各項人才政策,打通人才成長的環節和渠道,完善人才培養、引進、使用、合理流動的工作機制,營造有利于各類人才成長發展、干事創業的社會環境。
二是激發企業活力。二十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意見》指出,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推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關鍵舉措。事實上,這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所在。廣東企業歷來富于活力、敢于創新,這是我們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底氣。新征程中,必須更加注重企業主觀能動性的發揮,不斷提升其科技創新能力,以此帶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與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同頻共振。
三是發揮市場作用。市場是新質生產力的孵化器、加速器、放大器。新質生產力的形成發展是有為政府和有效市場相互配合的結果,既離不開政府在科技研發、人才培養、財政稅收等方面的支持,也得益于市場為各種新技術新業態的試驗成長提供了資源和舞臺。廣東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利用好自身超大規模市場的條件和機遇,自覺根據市場需求凝練科研問題,依托市場優勢吸聚創新資源,運用市場機制兌現創新價值,實現由比較優勢向發展勝勢的轉化。
四是深化改革開放。新質生產力不只是發展命題,還是改革命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勇于全面深化改革,自覺通過調整生產關系激發社會生產力發展活力,自覺通過完善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發展要求,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更加符合規律地向前發展。”廣東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堅持向改革要活力,積極推進地方科技管理機構改革,探索新型舉國體制的實施路徑。同時,廣東發展新質生產力不能閉目塞聽,必須加強對外開放合作,在開放創新機制的不斷完善、資源的雙向流動中更好融入全球科技創新浪潮,為實現更好發展創造更多可能。【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中堅持敢于斗爭經驗研究”(項目編號:22ZDA015)階段性成果】
(張浩:中山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執行院長、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 魯杜陽明: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