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文化思想涵育社會治理文化根基
日期:2024-05-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著眼于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出一系列文化建設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形成了內涵豐富、博大精深的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文化思想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植根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浸潤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養分,熔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魂,凝結堅定文化自信的力量。涵育社會治理文化根基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題中應有之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聚信仰之力,引航道德建設,凝心聚力,激蕩社會治理正能量;堅定文化自信,賡續社會治理活力之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滋養社會治理之根,助力社會治理行穩致遠。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社會治理共識凝聚整合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是凝聚中國力量的思想道德基礎”,“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新時代文化建設之魂,同時也是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堅實的思想文化根基,為新時代社會治理指明了前進方向和價值遵循。
作為當代中國的價值共識和道德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著社會思潮、凝聚著社會共識、規范著社會行為,其二十四個字背后凝結的是中華文化一以貫之的優秀思想理念與道德規范。富強、民主、文明、和諧,闡幽探賾大同社會理想圖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彰示仁政治國的崇高境界;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凝練中華美德之精萃粹然。這些思想觀念經過創造性轉化,在新時代偉大實踐中綻灼其華。
社會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政府、社會、市場等多元主體共同參與。而凝聚各方共識、消弭利益分歧、化解社會矛盾,最根本的是要有共同的價值追求。這種價值追求要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要體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要反映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是在習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緊扣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深刻回答了新時代我們應該培育和踐行什么樣的價值觀這一重大課題。只有錨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治理中的價值沖突和利益紛爭才能找到最大公約數,社會治理體系才能獲得持久動力和道義支撐。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氣,就能激蕩起億萬人民的精氣神,就能匯聚起眾志成城的磅礴力量。
風氣通,然后義理明;義理明,然后德業進。在新時代社會治理實踐中,只有高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才能為社會治理立起一面精神引領的火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凝聚共識、規范行為、化解矛盾,為新時代社會治理理論注入不竭的精神力量,使社會治理獲得廣泛的群眾基礎和道德認同。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靈魂工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熔鑄著中華文化基因,指引著社會治理方向,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思想保證和精神支柱。
文化自信對增強社會治理軟實力提供支撐引領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對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這一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在國家治理、社會治理中的獨特功能和重要地位。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文化思想以文化自信為主線,為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注入強大精神力量和智力支持。
縱觀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的歷史方位,可以發現文化自信所凸顯的獨特支撐引領作用。首先,文化自信筑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根”。文化自信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它源于文化積淀的深厚,源于文化生命力的強盛。歷史充分證明,中華民族之所以生生不息、薪火相傳,就在于一代代中華兒女始終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始終保持對自身文化的自信。這種“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文化定力,為社會治理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根基。其次,文化自信堅定了中國人民的信仰、凝聚了民族力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不斷增強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世界上的事情總是在矛盾和斗爭中前進的。面對亂云飛渡、驚濤駭浪,凝結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中的文化自信猶如定海神針,始終指引著中國前行的方向,為增強社會凝聚力、促進社會和諧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再次,文化自信凸顯了中國特色國家治理體系的優越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黨和人民的偉大創造,是中華文明的成果結晶。這是任何其他文明都不可能比擬和復制的,也是支撐中國行穩致遠的制度根基。無論面臨多大的艱難險阻,只要保持戰略定力,堅定制度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就必將不斷轉化為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的效能。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社會治理的歷史借鑒與文化滋養
習近平文化思想內涵豐富、博大精深,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習近平總書記以深邃的戰略眼光和高度的文化自覺,深刻地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源遠流長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根”,也是社會治理的“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藏的治理智慧,正是新時代社會治理之“根”最堅實的文化滋養。
五千年風雨兼程,中華文明生生不息;數千載滄桑巡禮,華夏一脈溯源。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實現萬古綿延、生生不息的發展,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國家治理和社會治理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密不可分。“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的治國理念,“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的處世哲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思想,無不鐫刻在歷代社會治理譜系中,滲透在社會運行的肌理血脈里。這些穿越時空的思想精粹融匯在億萬中華兒女的精神圖譜中,成為凝聚民族意識、涵養社會道德、化解矛盾沖突的法寶靈丹。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豐沛瑰麗的文化瑰寶,不僅為古代社會治理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資源和實踐指引,更為新時代社會治理注入了濃墨重彩的文化底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習近平文化思想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肥沃土壤,為傳統文化提質增效、轉型升級開辟了嶄新境界。以民本理念為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民為邦本”的亙古鏗鏘,與“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一脈相承,凸顯黨秉承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價值追求。這一理念,于新時代社會治理的恢弘實踐中開枝散葉、根深葉茂。例如,新時代城市治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與傳統民本理念遙相呼應,使得“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美好愿景成為觸手可及的現實,引領社會治理實現了從“管理”到“治理”的價值飛躍、從“治標”到“治本”的理念升華。又以“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公平正義之思、“德主刑輔”的法治思想為例,其無不濡潤于習近平法治思想的方略譜系,為推進全面依法治國提供了豐沛而深厚的文化滋養。唯有充分認識和發掘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自覺肩負起傳承發展歷史重任,方能于古圣先賢的智慧寶庫中汲取靈光,為中國式社會治理現代化固本培元、凝魂聚氣。
欲使社會治理行穩致遠,必于傳統文化之珠璣秘藏中,采擷養分,使之根深葉茂、堅如磐石。一方面,需秉持文化自信,從圣賢謨訓中發掘治理良方,將“修齊治平”蘊藉之德教內化于心,將“禮法兼修”潛移默化之制度外化于行,使傳統“根”在創新“魂”指引下,綻放時代華章。另一方面,當助力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交相輝映、水乳交融。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使之植根于華夏文明深厚積淀,吸收傳統美德精粹,煥發時代新風之活力,以之涵育社會治理文化,凝聚共識、規約德行。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數字時代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理論深化與實踐邏輯研究”(22ZDA120);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2722022BY010)】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國家治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