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藍皮書:深圳文化發展報告(2025)》:以城市文化營造塑造現代城市文明
日期:2025-10-30 來源: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近日,深圳市社會科學院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深圳藍皮書:深圳文化發展報告(2025)》。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黨對城市工作和文化建設的領導,部署實施城市文化領域一系列重大戰略舉措,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城市文化發展道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發展理念,要求加強城市文化建設,保護賡續城市歷史文脈,把城市建設和治理提升到現代城市文明的高度。
藍皮書指出,城市文化營造是塑造現代城市文明的重要途徑,它以“城市的核心是人”理念的準確把握和高質量的文化供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既要物質富足,也要精神富有,發揮文化在城市社會治理中的作用,不斷增強市民的文化獲得感、幸福感、歸屬感,在“兩個結合”中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新形態,形塑現代城市文明。為全面深入系統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推動深圳城市文化高質量發展,深圳市委市政府近年來提出城市文化營造新戰略,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提煉可復制的文化營城模式與策略,推動城市文化IP建設,聚焦城市韌性提升和多元資源整合,倡導上下聯動、多元主體持續參與共建,運用設計思維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和人文氛圍,推動城市文化營造的創新發展。實踐證明:將文化作為一種方法,賦能人民城市建設,是城市實施積極社會治理的一種有效方式。未來深圳的城市文化營造需積極回應市民訴求及時代帶來的機遇和挑戰,聚焦“市民”這一主體,從文化生態的系統性、文化治理的多元性、人文經濟學的價值創造以及文化可持續發展的長遠性等角度進行科學謀劃,培育新的城市文明氣質。
藍皮書指出,深圳始終堅持以文化引領城市綠色空間提質,在綠色空間建設中融入文化、審美視角,將其視為文化、生活與自然交織的多維系統。通過“山海連城”計劃,以生態廊道為紐帶,有機串聯城市公園群與文化設施,構建起“三生融合”(生產、生活、生態)的城市空間格局,推動“千園之城”向“全域公園城市”邁進,實現生態效益、人文魅力與經濟活力的良性循環與共生共榮。截至2024年底,深圳公園總數達1320個,“鵬城萬里”多層次戶外步道總里程3600公里以上,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4.75平方米,公園綠化活動場地服務半徑覆蓋率超90%。如今,深圳的城市綠色空間,不僅是人流聚集地、文化發生地,也成為城市的社會連接器、經濟催化劑。深圳“文綠共生”模式致力于增強文化產品供給,提升綠色空間品質內涵;豐富綠色空間功能,打造多元文化消費場景;創新共建共治機制,提升綠色空間價值感知等。未來,深圳將繼續以綠色空間為載體,推動文化與生態的協同發展,打造更具包容性、創新性和可持續性的城市環境。
藍皮書指出,文化生態學的發展經歷了從強調環境對文化的決定性影響,向關注環境與文化之間的動態互動關系轉變;文化生態學強調文化系統與環境的相互依存性、動態性和平衡性,為城市文化營造實踐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支撐。而文化創意產業參與城市文化營造的方式主要包括新空間生產、場景建設到社區營造等,并通過四種路徑促進文化與城市周圍環境的良性互動及其可持續發展:一是推動老舊中心城區復興更新;二是廢棄工廠再利用;三是邊緣村落開發與社區營造;四是文化干預提升城市競爭力。文化創意產業賦能城市文化營造,不能僅僅停留在“經濟驅動”層面,它更應是一個涉及文化價值、社會公平與歷史傳承的復合過程。未來城市文化系統的設計、規劃與建設,應注重對文化多樣性的維護,既尊重傳統文化根基,也兼容并蓄外來文化。只有在這種多維度的生態平衡中,才能實現文化創意產業與城市空間的良性互動,推動城市文化營造的可持續發展。

《深圳藍皮書:深圳文化發展報告(2025)》


